第390章 拉孜县:雪山背后,旗帜传承(2 / 2)

我收下时,竟感到手心微热,那不是布,而是一段仍在呼吸的记忆。

在拉孜的最后一个黄昏,我登上镇子西侧的山坡。这里是观看喜马拉雅主峰群最好的角度,天边泛起霞光,雪山像沉默的神只静静矗立。

一个牧人正赶着牦牛下山,见我伫立良久,走近与我闲聊。他叫达杰,是个土生土长的拉孜人。

“你是来写书的?”他说,“写我们这,别只写冷。这里虽冷,但心热。”

“你知道什么是热?”他指向山头一处风吹乱舞的经幡阵,“我们这代人,生活苦一点无妨,只怕忘了老祖宗拼命保下来的家园。”

“我曾去过内地,很多人不理解我们在这守着做什么。但你说,我们不守,谁来守?”

我点头:“所以我才来。”

他露出藏人特有的朴实笑容,说:“那你就写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拉孜,是我们心头的根。”

那晚我没有回镇,而是借宿在达杰家里。他的家在山腰,风很大,却异常温暖。晚饭是青稞糌粑和牛肉汤,还有一盏他母亲亲手点燃的酥油灯。

“我们藏人,敬火、敬风、敬山,更敬祖先留下的故事。”

灯光下,我低头写下:“藏人不是为苦而生,而是为信念而生。”

入夜后,达杰带我走出屋子,在天幕下望星。他指着南方:“你看,那边就是定日的方向,那是我们很多祖先走过的路。”

“祖先走了,你也走着,是不是为了让他们看见?”我问。

他答:“不,是让我自己别忘了。”

离开拉孜那天,天光如墨。我坐在车里,看着后视镜中那逐渐缩小的小镇,想起那面战旗、那位老人、那群孩子与牧人,还有那份不屈的精神。

车子驶离山谷,我突然又停下车,走到路边的小山坡上,取出那块布角,在风中举起。

我没有高喊,也没有流泪,只是在心中说:拉孜,我记住了你。

那一刻,天边传来一声鹰唳,像是某种回应,也像是一种祝福。

《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我轻轻用笔划过“拉孜”两个字,在旁边写下:

“一面旗帜,一群山民,一种灵魂。”

下一站,是定日县。那里有珠穆朗玛,世界的屋脊;而在我的心中,从拉孜走出的,是通往精神高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