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苏拉特:海风丝路,信仰咏叹(2 / 2)
一个青年激动地挥手:“我们的电影,早该走出神话和复仇那一套!”
另一个冷静回应:“但你看,那些才是市场最爱啊。你要新表达,得先撑得住饿肚子。”
他们说话像争论,实则像在唱一首复调曲。
我低头,在笔记上写:“苏拉特的夜,是一座语言的舞台,每种声音都是一段梦的前奏。”
离开茶铺前,那位青年突然望向我,问:“你是作家吗?”
我点头。
他笑了:“那就把我们的争论,也写进你的书里吧。让外面的人知道,我们不只会编织丝绸,还在编织思想。”
我郑重答应,并写下:“他们的嘴里没有战争,却有火;他们的心中没有敌人,却有光。”
次日清晨,我前往贾马清真寺。
天光未亮,寺前已有信徒安静而有序地进入礼拜区。晨钟敲响时,整个空间仿佛静止了一秒——然后,光开始流动。
我站在侧廊,看阳光穿过穹顶的窗棂,洒在大理石地面上,那些碎光与几何图案交错,像神明织下的一匹光之丝绸。
我席地而坐,耳边传来祷词低吟,心中却无比澄明。
这一刻,我想起哈米德那句未尽的话:“信仰,是我们织进生活里的金线。”
我终于明白,那不仅是他对丝绸的解读,更是对城市的注脚。
这座城里,每一道纹路、每一句祷词、每一片帆影,都是某种温柔而坚定的守候。
一位长者走过我身旁,递来一杯热水,微笑着说:“晨祷前,先净心。”
我点头致谢,却无言以对。因为我的心,已被这座城市的安宁深深包裹。
朝向驼铃之城
我背起行囊,回望苏拉特的晨光。
这一城的风,是带着盐味的,这一城的街,是织着古老纹路的,这一城的夜,是语言的交响,这一城的信仰,是光做的锦缎。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页脚写下:
“苏拉特——将海风、金线、帆影与信仰,一寸一寸织入城心。”
下一站,是古吉拉特的中心城市——阿穆达巴。 传说中驼铃穿街、商队入市的地方,我听说,那里的清真寺窗棂比诗更美,那里的老巷,比史书还深。
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