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追玉(2 / 2)
荆州襄阳城。
刘明独自坐在书房中冥想。
今天,赵云、黄月英和夏侯涓会抵达江陵。刘明身在襄阳,自然不必去迎接他们。
倒是张红已先行前往,这让刘明少了一个磨墨的得力助手。
平日里虽然常有她在身旁也觉得平常,此刻却发现心里少了些东西,变得有些落寞。
不过,
这仅是一时的感觉,此时刘明思考的是“弓”。
没错,正是“弓箭”的“弓”!
在三国时期用弓的好手不少。若要列举前十名,从后往前数依次是:姜维,他曾接住过郭淮射来的箭并反击击杀对方;魏延,在汉中之战中曾一箭射落曹操两颗大牙;再如射中甘宁前额的乌恒部落首领拓跋,以及擅长射杀将领的甘宁,当然还有徐晃、关兴、赵云等。
若论箭法最强的三人,则非吕布、黄忠与太史慈莫属。
吕布以辕门射戟闻名,黄忠能百步穿杨,太史慈则以善射猿臂见长。
然而如今,吕布和太史慈已逝,故而现今世道上弓术首屈一指的,唯有黄忠一人。
想到这一点,刘明思索着如果让黄忠的高超箭法配上一支超越时代的“神弓”,必将使其威力倍增,为蜀汉带来更多可能。
为此,刘明萌生了赠送强弓给黄忠的念头。毕竟在蜀汉阵中,这位老将不仅是五虎上将之一,还曾与父王关羽有过一场恶战。
刘明希望通过这把弓结好关系,并增加战场上的一重胜算。
因此,过去几天来,刘明一直在研究如何制作这把“神弓”。
说到弓,相比弩其最大优点在于灵活,连弩虽可快速发射但射程近,蹶张弩则需要更大的力量和复杂的阵型支持。
综合考虑,弓的优势不言自明——灵活自如,便于调准方向,并能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取得胜利。
这些都是理论,实际设计时需参考历史上的几大神弓,如吕布的龙舌弓、薛仁贵的震天弓和项羽的霸王弓。
“如果谈到弓……”
经过长久沉思,刘明咀嚼着口中的问题轻声说:“弓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随着距离增加,命中精度降低且力度减弱,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薄甲’。”
他还考虑到远距射击必须考虑风向影响,导致命中困难,于是面临新的选择题:
复合弓能否解决距离与攻击力之间的矛盾?优先射程还是优先打击力?
忽然间,他想起了一个传说——成吉思汗时期,他的弟弟之子用特制蒙古弓击杀了五百米外的目标,并保持相当强大的穿透力。这种名为“蒙古复合弓”的利器,在面对全副铁甲时仍有极高的杀伤效率,足以在一里之外取敌首级,颇具奇幻与神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