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鹿场初成(2 / 2)
王谦心中一动,他似乎抓到了什么关键信息,连忙追问:“这么说,政策是允许的?”
“允许!太允许了!”瘦高个兴奋地回答道,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要是咱们这次能成功,明年全县都要推广这种养殖模式呢!”
听到这话,王谦的心中涌起一股期待和激动。他知道,如果真能实现全县推广,那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参观了简陋的鹿场,虽然环境并不十分理想,但鹿群的精神状态却都还不错。畜牧局的人在临走时,还特意留下了一本《经济动物养殖手册》,这对杜小荷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当天晚上,杜小荷迫不及待地翻开手册,就着昏黄的煤油灯,一直看到了半夜。她仔细研读着每一个章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仿佛这些文字就是她通往成功的密码。
日子一天天过去,鹿群也在慢慢适应着圈养的生活。它们逐渐习惯了规律的饮食和活动,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
七月初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院子里,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就在这时,杜小荷突然像一阵风一样冲进了王家院子,她的手里高高举着一根带血的短棍,满脸喜色地喊道:“掉茸了!掉茸了!”
王谦正在院子里磨刀,听到杜小荷的呼喊,他猛地一个激灵,站起身来。鹿栏里,那头公鹿的头顶已经变得光秃秃的,原本生长在那里的新茸,不知何时已经自然脱落。
杜小荷小心翼翼地将那对三叉茸捧在手心,仿佛它们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她的小脸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能卖多少钱啊?”王冉好奇地扒着门框,探头问道。
王谦接过那对三叉茸,仔细地掂了掂,然后笑着说:“少说也得二百块吧。”
这个数字在1984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呢!
消息传开,整个牙狗屯都轰动了。人们挤在后山看稀奇,连一向瞧不起猎户的张会计都啧啧称奇。老支书蹲在鹿栏边抽旱烟,眯着眼盘算:"要是养上二十头,一年就是四千块......"
红火的鹿场生意让王谦和于子明成了屯里的能人。但没人知道,两个年轻人心里还惦记着另一件事——红榔头市到了。
"这时候的参最好,"于子明蹲在供销社门口,舔着冰棍说,"浆足,药性足,价钱比青榔头市高三成。"
王谦点点头。前世记忆里,七月的红榔头市确实是个黄金时节。但盛夏的山林危机四伏,毒蛇、蚊虫、山洪,还有饿急了的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