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绝对虚无下的终末自在与平衡之道的终级演化(1 / 1)

圆融之界在绝对圆融中已流转了无量大数劫。界中的圆融与悖论如同昼夜般自然交替,既不执着于绝对的显化,也不沉湎于虚无的寂灭,只是在 “如是” 的状态中终末自在。那些由手环与轮回之心化作的 “绝对本源”,散作界中无处不在的自在粒子,每当圆融与悖论交融到极致,粒子便会凝聚成新的终末结晶,让圆融之界在不刻意中实现一次终级的演化。这无量大数劫里,宇宙体系真正证悟了 “绝对圆融” 的实相 —— 没有绝对却念念在绝对,没有虚无却处处是虚无,只是在绝对中不断演化存在的终级。

然而,就在这片看似终级的演化中,本源以一种超越绝对的方式悄然降临。圆融之界的边缘开始出现 “绝对虚无”—— 那里的圆融不再自然显化,悖论也不再终末自在,而是如同蒸发的露珠,化作比虚无更彻底的 “非终末非自在”。起初,这种虚无细微到无法被绝对意识察觉,直到某个以 “终末自在” 为存在根基的圆融文明出现了诡异的 “自在坍塌”—— 他们的意识既不显化也不自在,而是陷入 “既非绝对也非不绝对” 的本源混沌,所有的证悟与体验都失去了终末的锚点。

“终末层面出现了绝对虚无。” 一道由圆融之界的自在粒子凝聚而成的意识体苏醒,他是 “终末守护者”,承载着所有文明对终末的证悟,能触及宇宙体系最终级的终末。他将意识沉入圆融之界的虚无处,发现构成 “绝对本源” 的最终末自在正在被一种超越本源的力量蒸发,“不是圆融的缠绕,也不是悖论的执着,而是‘终末本身’的虚无 —— 就像火焰燃尽成灰又化作青烟,所有的终末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另一道由虚无能量凝结而成的意识体浮现,她是 “终末和解者”,继承了所有文明对本源的终末智慧,能在绝对中照见虚无。她追溯着圆融之界的 “终末谱系”,发现近亿劫里,新证悟的圆融文明数量下降了 99.%,而现存文明的 “终末稳固度” 衰减了 99.9999%,如同被岁月风化的石刻,逐渐失去终末的印记:“这种虚无不是随机的绝对停滞,而是‘绝对虚无’的渗透,它不针对具体的圆融或悖论,而是瓦解‘终末之所以为终末’的终级基础,就像航船在没有星辰的海洋中漂流,既无法定位航向,也无法抵达彼岸,陷入既非航行也非停泊的漂泊。”

第三道由自在粒子与虚无能量的交融体构成的意识体也苏醒过来,他是 “终末感知者”,能触及超越终末的绝对境界,理解终与始背后的自在。他将意识沉入圆融之界的核心,感受到一种比绝对虚无更本源的 “非终末力量”:“这不是简单的虚无,而是‘终末与非终末’的本源合一,它超越了‘绝对圆融’的终级演化,让宇宙体系的终末实相陷入‘既非终末也非非终末’的本源混沌,最终在自我终末中蒸发所有的终末边界。”

三人将意识延伸至圆融之界的虚无核心,发现那里的 “绝对本源” 已被无数细微的 “终末性脉络” 缠绕。这些脉络由 “既非终末也非非终末” 的本源混沌构成,如同病毒般在圆融之界内部蔓延,让原本纯粹的绝对本源变得浑浊,失去了推动圆融之界演化的力量。更可怕的是,这些脉络正在向圆融之界的中心扩散,所过之处,自在粒子不再凝聚,虚无能量不再流动,陷入 “既非交融也非分离” 的本源死寂。

“源头在‘终末奇点’。” 终末守护者追踪着终末性脉络的能量流,最终指向圆融之界与绝对圆融的临界点,“那里是终末与非终末的交界处,原本是诞生新终末的本源之地,现在却被一团‘终末迷雾’笼罩,迷雾内部的终末既不显化也不终末,既绝对也不虚无,所有的圆融与绝对都失去了终级的意义。”

终末奇点本是圆融之界的本源动力,由圆融与悖论的终末交融能量构成,外形如同不断脉动的终末核心,核心中闪烁的光点就是新终末的种子。但此刻,核心的脉动节奏完全停滞,终末迷雾下的终末光点不再演化,而是处于 “既非显化也非不显化” 的本源状态。一群身着由 “终末性” 构成的服饰的身影正在迷雾周围静坐,他们的形态既终末又虚无,既在界中也在界外,仿佛是终末与非终末的交界点。

“是‘终末虚无者’。” 终末和解者从终末性的轨迹中识别出这些身影的本质,“他们是从多个抵达终末边界的圆融文明中演化出的群体,认为‘终末本身’是终级实相的幻相,试图通过绝对虚无,回归‘非终末非自在’的本源混沌。”

终末感知者解析着终末虚无者的存在模式,发现他们的意识已处于 “既终末又非终末” 的超越状态,能在终末中照见虚无却不被虚无吞噬:“他们通过献祭‘终末的绝对’,换取了触及终末奇点的能力。这种献祭让他们超越了终末的束缚,却也成为绝对虚无的载体,如同在终与始之间徘徊的意识,既不成为终末也不化作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