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冬日互助(1 / 1)

830 章:冬日互助(汉蒙农户的跨江协作)(至元四十二年冬?淮河两岸)

淮河的冰结得正厚,北岸的蒙古牧户巴特尔蹲在牛棚前,看着三头瘦骨嶙峋的牦牛直叹气。棚顶的积雪化了又冻,在木梁上结出冰棱,牦牛啃着带冰碴的干草,反刍声有气无力。“再没有新草料,开春就得宰了吃肉。” 他用蒙古刀劈开一块冻土,土块里混着枯黄的草根 —— 这是草原带来的草料,早就被牛啃得只剩渣。

南岸的徐州汉农刘二也在犯愁。他蹲在自家柴房,翻着最后几捆艾草,叶子已经发黑。“往年这时候,早该去山里割新草熏棚了,今年雪大,进山的路全封了。” 他的牛棚里堆着半车碎木,是准备修补农具的,可没有艾草熏棚防菌,牛群开春准得闹病。妻子抱着刚缝好的棉絮进来:“听说北岸的蒙古人有办法?去年他们的牛冬天就没生病。”

两岸的炊烟都比往常稀。北岸的蒙古包外,妇人们正用羊皮裹着冻僵的菜窖;南岸的茅舍前,汉子们挥着镐头凿冰取水。寒风卷着雪沫掠过冰封的河面,把两边的愁绪搅在一处 —— 谁都知道,这个冬天熬不过去,来年的春耕就是空谈。

张诚在盱眙的公估处翻着越冬账册,见北岸报来 “缺草料三百捆”,南岸报 “缺防菌艾草两百斤”,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推开窗,望着河面上被踩实的冰桥,宋兵与蒙古兵正隔桥对峙,靴底碾过冰面的声响脆如裂玉。“去南岸传个话。” 他对书吏道,“问赵制置使的人,愿不愿意换些东西。”

南宋主簿周鼎在盱眙县衙核点军粮,听说张诚要 “互换物资”,起初以为是圈套。“蒙古人能有什么好东西?” 他摸着案上的防菌药方,那是去年从蒙古军医那学来的,用艾草混狼粪熏棚,效果比汉地的法子好。正犹豫时,粮官来报:“周主簿,军户的牛棚已有三头牛染病,再没有好法子,怕是撑不到开春。”

周鼎咬了咬牙,跟着张诚的人上了冰桥。张诚穿着件半旧的棉袍,站在冰桥中央等他,脚下的冰面映出两人模糊的影子。“北岸有艾草,是蒙古人从草原带来的种子种的,比咱们的药效强。” 张诚哈着白气,“他们缺草料,咱们的麦秸多,正好能换。” 周鼎盯着他腰间的 “公估处” 木牌:“只换艾草?” 张诚笑了:“还能换法子 —— 他们会加固牛棚防雪,咱们会储存麦秸防潮,互相学学,都能过好这个冬。”

冰桥的裂缝里渗出水珠,冻成细小的冰碴。两人的影子在冰面重叠又分开,像笔没写定的交易。

三日后的冰桥成了临时集市。北岸的蒙古兵赶着驮艾草的雪橇过来,艾草用麻绳捆得整整齐齐,带着清苦的药香;南岸的宋农推着装满麦秸的独轮车,麦秸晒得干燥,能铺在牛棚当褥子。张诚与周鼎站在桥中监秤,天平的两端,一边是艾草,一边是麦秸,秤杆平得像结冻的河面。

刘二抱着两捆艾草往回走,毡靴踩在冰上打滑,一个蒙古妇人伸手扶了他一把。“这个,要晒三天再熏。” 妇人用生硬的汉语说,指着艾草上的枯叶,“不然,牛会咳嗽。” 刘二赶紧道谢,从怀里掏出个烤红薯塞给她 —— 那是妻子早上特意多烤的,裹在棉袄里还热乎。妇人愣了愣,塞回个奶疙瘩,膻味混着红薯的甜香,在寒风里缠成一团。

巴特尔扛着麦秸往蒙古包走,见刘二的独轮车陷进冰缝,放下自己的东西就去帮忙。两人合力把车抬出来,麦秸撒了一地,巴特尔却笑得爽朗:“你们的麦秸软和,比草原的干草强。” 刘二看着他冻得通红的手,想起妻子的话,从车底抽出把修好的木锨:“这个送你,铲雪好用。” 木锨的柄上缠着防滑的麻绳,是汉地的手艺。

冰桥上来往的人渐渐多了。蒙古人用羊皮换汉人的棉絮,汉人用镰刀换蒙古人的兽皮绳,没谁提 “盟约” 二字,却都知道,这点交换能让这个冬天好过些。

刘二的牛棚里,巴特尔正踩着木凳帮他加固棚顶。蒙古汉子身手矫健,踩着晃悠的木凳也稳如平地,手里的斧头劈得木屑纷飞。“这样,雪就压不塌了。” 他指着新添的横梁,那是用汉地的榫卯法接的,比蒙古包的支架结实,“草原的风比这猛,我们都这么弄。”

刘二蹲在地上用麦秸铺牛栏,听着巴特尔的话直点头。他忽然想起什么,起身往灶房跑,端来一碗滚烫的姜茶:“喝这个,驱寒。” 巴特尔接过来,碗沿烫得他直搓手,却一口灌了下去,辣得直咂嘴:“比马奶酒够劲!” 两人相视而笑,哈出的白气在牛棚里凝成雾,混着艾草的清香,竟比炭火还暖。

北岸的蒙古包外,刘二正教巴特尔的妻子储存麦秸。“要垫在木板上,离地面半尺,不然会受潮。” 他用树枝在雪地上画示意图,“再撒点草木灰,能防虫子。” 蒙古妇人听得认真,怀里的孩子伸手去抓刘二腰间的镰刀,刘二笑着解下来给他把玩 —— 那镰刀的木柄缠着红绳,是汉地的辟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