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萧虎让步(1 / 1)
1117 章:萧虎让步
枢密院议事厅的晨光里,萧虎指尖反复摩挲着案上的 “禁军半符”—— 左半符刻着繁复的云纹,中央 “枢密院印” 四字已有些磨损,这是他掌控禁军核心权力的象征。厅内官员陆续落座,忽必烈身着青色锦袍,刚在他对面坐下,便有人呈上西域商队的感谢信:“托大汗的福,西驿路预警体系建成后,再无盗匪袭扰,本月商税较上月增两成。”
萧虎的脸色沉了沉,将半符推至案心:“今日议事,先议‘禁军日常监督权限’。近半年来,忽必烈大汗统领的三卫实务成效显着,御史台的监察也日趋完善,若仍由枢密院包揽日常监督,恐致流程繁琐,影响效率。” 他这话一出,厅内顿时安静,官员们都明白,这是萧虎要收缩权力的信号。
耶律楚材率先接话:“萧将军所言有理。日常监督包括巡逻核查、粮草调度核验等,本就与实务紧密相关,由统领将领与御史台协同负责,比枢密院远程把控更高效。但半符作为核心调兵权凭证,需仍由枢密院掌管,确保重大决策不偏失。” 这番话既顺应了萧虎的意图,又维护了中枢权威,让他无从反驳。
忽必烈适时起身:“若萧将军愿放权日常监督,本大汗承诺三事:一是每日提交实务简报,枢密院可随时调阅;二是重大防务变动提前三日报备;三是接受御史台与枢密院的双重抽查。绝不让权力失控。” 他的表态滴水不漏,既给了萧虎台阶,又巩固了自身实务主导权。
萧虎看着忽必烈沉稳的神色,又扫过厅内官员默许的眼神,终于点头:“便按此议,但半符的保管与使用流程,需重新规范,确保中枢对核心兵权的把控不松懈。”
当日午后,萧虎便召集枢密院军司郎中与赵安,重新拟定《禁军半符使用章程》。案上摊着过往的半符调兵记录,萧虎指着其中 “漠南紧急调兵未及时报备” 的条目:“新章程必须明确,凡调兵五百人以上、跨区域调兵,需持右半符(将领所持)与左半符(枢密院所持)核验无误,且需耶律楚材与我共同签字批准,缺一不可。”
赵安躬身道:“属下建议增设‘半符核验密室’,配备三名亲信侍卫轮值,核验时需两人在场记录,避免单人操作生弊。” 萧虎采纳了他的建议,又补充:“半符平日由军司郎中保管,锁入密室铁柜,钥匙分两把,我与军司郎中各持一把,需两人同时到场方可取出。”
章程拟定后,萧虎特意让人将副本送忽必烈与耶律楚材过目。忽必烈看后,对刘秉忠道:“萧虎此举是想通过固化半符流程,守住最后一道权力防线。咱们只需按章执行,不触碰核心调兵权红线,日常实务便可自由施展。” 刘秉忠点头:“可让李谦整理‘调兵报备模板’,确保每次调兵都符合章程,不给萧虎挑错的机会。”
三日后,《半符使用章程》在中枢正式推行。首次核验调兵时,忽必烈派张达持右半符前往枢密院,萧虎与耶律楚材共同核验,军司郎中全程记录,密室侍卫仔细核对符纹吻合度,整个流程严谨有序。核验结束后,萧虎看着记录册上的签字,紧绷的脸色稍缓 —— 他知道,只要半符控制权在握,便不至于彻底失去对禁军的约束。
日常监督移交的第一日,忽必烈便在三卫衙署设立 “实务监督室”,由李谦兼任主任,配备五名熟悉实务的粮官与三名御史台派驻的监察吏,负责巡逻记录核查、粮草消耗核验、士兵考勤统计等事务。“监督室每日汇总《实务监督日报》,一份送御史台,一份送枢密院备案,确保透明。” 李谦在首次工作会议上强调。
萧虎派去的最后一批白虎堂暗卫,也在当日撤出卫所。撤离前,赵安特意叮嘱暗卫小统领:“撤兵后不可再私下盯梢,若被发现,反而会激化矛盾。咱们只需盯紧半符核验与重大报备,便足以把控全局。” 暗卫撤出后,卫所士兵明显放松了不少,训练时的呼喊声都比往日响亮。
为确保衔接顺畅,忽必烈让张焕从中枢协调,将过往三年的枢密院监督记录全部调至监督室,逐一比对现行实务标准。“发现去年冬季有三次粮草消耗统计偏差,是因当时监督标准与实务需求脱节导致。” 李谦拿着记录向忽必烈汇报,“咱们已调整统计方法,按‘实际巡逻里程 + 训练强度’核算消耗,更符合实务。”
萧虎收到监督室送来的第一份《实务监督日报》时,仔细翻看了半个时辰 —— 从巡逻路线的具体时间,到粮草发放的士兵签字,再到训练考核的分数记录,每一项都详实可查,甚至比以往枢密院的监督记录更细致。他对赵安道:“忽必烈确实懂实务,这监督日报比暗卫的监控信息更有用。看来,放弃日常监督并非坏事。”
深夜的枢密院书房,萧虎独自翻看近半年的禁军实务报表 —— 三卫训练达标率从七成升至九成八,盗匪袭扰案件从每月十余起降至两起,粮草浪费率从一成五降至三成,每一项数据都印证着忽必烈的治军成效。他想起年初与忽必烈的激烈争执,心中泛起复杂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