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西域驻足(1 / 1)

1123 章:西域驻足

驼铃声穿过戈壁的晨雾,萧虎率领的使团终于抵达别失八里城邦。城门是典型的西域土坯结构,拱门上方雕刻着缠枝纹,两名身着褐色长袍、头戴尖顶帽的守城士兵,正用混杂着蒙古语的当地话盘问往来商旅。“大元使节萧虎,赴基辅通好,在此休整三日。” 随从亮出枢密院的鎏金牌符,士兵们立刻躬身放行。

进入城邦,街道两旁的商铺错落有致,土黄色的墙壁上爬满了葡萄藤,商贩们用毡毯铺着货物 —— 有色彩鲜艳的地毯、镶嵌宝石的刀具,还有散发着香气的烤馕。萧虎勒住马,目光扫过街角一座圆顶建筑,顶端的新月标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那是当地人的礼拜场所。” 向导阿合马低声解释,“别失八里多信真主,每日五次礼拜,届时商铺会暂停营业。”

使团在城邦西侧的驿馆安顿下来。驿馆是砖石结构的院落,院内种着沙枣树,客房的墙壁上挂着羊毛挂毯,绘着草原与绿洲的图案。萧虎坐在客房的木榻上,接过阿合马递来的奶茶,沉声道:“休整期间,你带两人随我熟悉城邦,重点观察当地的宗教习俗,不可遗漏细节 —— 论道时若冒犯对方,恐影响通好大事。”

次日清晨,萧虎便带着阿合马与两名亲卫上街。刚走到市集,就听到一阵诵经声从圆顶建筑传来,商贩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面向西方跪下礼拜。萧虎驻足远观,见他们双手抚胸、鞠躬、叩首,动作整齐划一,便问阿合马:“他们每日都如此?”“回大人,每日晨、晌、晡、昏、宵五次,从不间断。” 阿合马答道,“当地官员说,这是‘顺从真主’的功课。”

萧虎默默记下,又走到一家售卖宗教典籍的商铺。铺主是个留着长 beard 的老者,见萧虎穿着中原样式的锦袍,便用生硬的汉话问:“客人要买《古兰经》吗?” 萧虎摇了摇头,指着典籍上的文字:“这些字怎么读?讲的是什么?” 老者耐心解释:“这是阿拉伯文,讲的是真主的教诲,教人行善、诚实。” 萧虎点点头,没有多问,却让亲卫悄悄记下商铺的位置 —— 他打算后续再来深入了解。

休整第二日,萧虎特意选在非礼拜时间,前往市集旁的圆顶礼拜寺。寺门是铜制的,雕刻着复杂的几何图案,门口站着一位身着白色长袍的阿訇,见萧虎一行到来,主动上前询问来意。“我是大元使节,路过此地,想了解贵教的习俗,并无他意。” 萧虎语气平和,递上一块随身携带的玉佩作为见面礼。

阿訇接过玉佩,见上面刻着草原常见的狼图腾(符合蒙古贵族配饰习惯),眼中闪过一丝认同,便侧身引路:“请随我来,但需遵守寺内规矩 —— 不可喧哗,不可触碰圣物,需脱鞋进入大殿。” 萧虎依言脱下靴子,赤脚踩在铺着羊毛地毯的地面上,殿内光线昏暗,中央悬挂着一盏铜制吊灯,墙壁上用阿拉伯文书写着经文。

阿訇指着大殿西侧的壁龛:“那是‘米哈拉布’,朝向麦加的方向,我们礼拜时便面向那里。” 他又指向殿角的经书架:“那些是手抄的《古兰经》,每本都由专人抄写,耗时数月甚至数年。” 萧虎走近书架,见经文书写工整,字迹如同花纹,便问:“普通人能读懂这些文字吗?”“需专门学习,” 阿訇答道,“寺里设有学堂,孩童们会来学习经文与阿拉伯文。”

离开礼拜寺时,恰好遇到一群孩童放学,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长袍,手里拿着木质的经文板。萧虎叫住一个年纪稍大的孩子,问他:“你学这些是为了什么?” 孩子仰起头,用当地话答道:“为了理解真主的教诲,成为好人。” 阿合马在旁翻译后,萧虎微微一笑,从行囊里取出几块中原的糖块递给孩子,看着他们欢快跑开的背影,若有所思。

回到驿馆,萧虎让亲卫整理今日的观察记录:“礼拜寺的布局、礼拜的流程、宗教教育的方式,都要写清楚。” 他坐在案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 金帐汗国的属臣多信仰伊斯兰教,了解这些习俗,能在论道时避免冒犯,甚至找到共同话题,比如 “行善”“诚实” 等教义,可与大元的 “以儒治国” 理念相呼应。

别失八里的市集是宗教交融的缩影。萧虎在休整的第三日,特意花了整整一个上午在市集观察。街角的烤馕摊旁,一位戴白色头巾的穆斯林妇女,正与一位穿藏青色僧袍的佛教僧人交易 —— 妇女用馕换僧人的酥油,两人虽语言不通,却通过手势友好交流。

“这里的佛教徒多是从东面来的商人或僧侣。” 阿合马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佛寺,“寺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香火虽不如礼拜寺旺盛,却也有不少信徒。” 萧虎走进佛寺,寺内不大,只有一尊泥塑的佛像,一位老僧正在蒲团上打坐。见萧虎进来,老僧睁开眼,双手合十:“施主从远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