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章 论道前夜(1 / 1)

1125 章:论道前夜

基辅城外的驿馆烛火彻夜不熄,萧虎坐在案前,指尖摩挲着米哈伊尔送来的鎏金请柬 —— 柬上用俄文与蒙文写着 “明日辰时,基辅宫设宗教论道,邀大元使节共参”。他将请柬推至桌心,对围坐的随员道:“米哈伊尔此举,看似是宗教交流,实则想借东正教的影响力试探我大元的思想根基。若应对不当,恐影响商路通好的后续推进。”

郭敬之身着青色儒袍,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木框眼镜 —— 这是他在西域习得的磨镜技艺所制,专为阅读典籍所用。他凑近看清请柬内容,眉头微蹙:“东正教在基辅根深蒂固,主教尼古拉素有‘辩才’之名,常以教义驳斥异见。咱们若只谈实务,恐落于被动;需拿出大元的思想主张,与之分庭抗礼,方能彰显中枢气度。” 他手指轻叩案上的木简,那是他沿途记录的东正教教义摘要,字迹工整细密。

赵全附和:“沿途商队曾说,尼古拉最看重‘治世与教义的结合’,咱们若能以大元‘儒释道合一’的理念回应,既能契合论道主题,又能体现治世思路。”

萧虎点头,从行囊中取出三本抄本 ——《论语摘要》《道德经选注》《金刚经浅释》,均是临行前翰林院为他准备的,书页边缘已被摩挲得有些发毛。“这三本抄本是中枢特意整理的,涵盖儒释道核心主张。今夜咱们需将三教理念梳理整合,提炼出‘合一’的关键,明确明日论道的核心立场,不可各说各话。”

孙和虽不懂教义,却也主动道:“属下虽不擅论辩,却可记录诸位的观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提纲,方便将军明日查阅。” 萧虎赞许点头:“甚好。郭敬之精通典籍,又通俄、蒙双语,负责梳理儒释道的共通之处与译词斟酌;赵全熟悉民生实务,将理念与治世、商路结合;我来统筹,敲定最终立场;孙和负责记录整理,务必今夜定稿。”

郭敬之先拿起《论语摘要》,翻开夹着银杏叶书签的 “仁政” 篇 —— 这片叶子是去年在中都孔庙捡拾的,他常以此提醒自己 “为政以德” 的初心:“儒家以‘仁’为核心,强调‘为政以德’,这与我大元中枢‘以民为本’的治世思路一脉相承。比如忽必烈大汗减免灾区赋税、修缮驿路,去年黄河泛滥时,我曾随粮队押送救济粮,亲眼见百姓因赋税减免而重拾生计,这便是‘仁政’的实效。”

萧虎闻言,补充道:“还要突出‘礼’与‘和’—— 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我大元疆域辽阔,部落众多,正是以‘礼’规范秩序,以‘和’化解纷争。漠南部落曾因牧地划分争执不休,中枢按‘礼’制定界碑,又以‘和’调解矛盾,如今双方不仅互不侵扰,还互通有无,这与基辅想维护商路安稳的需求不谋而合。”

赵全接过话头:“从商路实务来看,儒家‘诚信’理念最是实用。我大元商队在草原通商,历来以‘诚信’为本,去年有商队在克烈部误拿了部落的牛羊,返程时特意送还,还多赠了两匹丝绸致歉,从此克烈部对大元商队格外优待。明日可将‘诚信’与东正教‘守约’的教义对比,找出共通点,避免一开始就形成对立。”

郭敬之又翻到 “中庸” 篇,指尖划过 “执两用中” 的字句:“‘中庸之道’也需提及 —— 大元对待各教,从不强迫皈依,而是兼容并蓄。中都孔庙旁便是白云观,不远处又有大慈恩寺,初一十五,信徒各去各庙,从未有过争执。去年东突厥商人来中都,带了他们的信仰信物,中枢也未加禁止,这正是‘中庸’的体现,或能让尼古拉认可我大元的包容态度。”

孙和伏案疾书,将 “仁政、礼和、诚信、中庸” 四个要点一一记下,又在旁标注 “结合黄河救济、克烈部商例”,确保提纲既有理论,又不空洞。

梳理完儒家,郭敬之拿起《道德经选注》,封皮上他用朱砂写的 “顺天应人” 四字格外醒目。他指着 “道法自然” 章句:“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与我大元治理草原的思路相通。我曾随商队在漠北生活两年,见中枢从不强行让牧民定居,而是按季节划分牧地 —— 春季在河谷,夏季去高山,秋季回草原,冬季入暖窝,牧民因此牛羊兴旺,这便是顺应自然的好处。”

萧虎沉吟道:“‘无为而治’也需巧妙诠释。此处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 —— 中枢对地方事务,凡实务可行、民生认可的,便不多加干预。西城卫整顿初期,中枢只定了‘防务达标、不扰民生’的原则,具体训练由吴坚自行安排,结果西城卫战力提升更快,这便是‘无为’的实务体现。明日可举此例,说明‘无为’实为高效治世之道。”

赵全从商路角度补充:“道家‘祸福相依’的辩证思维,可用于回应可能的质疑。去年漠南盗匪袭扰商路,看似是祸,却让中枢意识到需加强驿站防卫,如今新增的十处驿站岗哨,不仅防了盗匪,还方便了商旅歇脚,成了福事。若尼古拉提及‘异教是否会带来祸乱’,咱们便可说‘祸福在人不在教’,只要各教都以民生为重,便是福;若借教生乱,便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