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大理寻僧(1 / 1)
1137 章:大理寻僧
驿馆的议事厅内,萧虎展开中枢送来的急件,墨迹未干的文字清晰可见:“大理段氏近年与吐蕃佛教往来频繁,其‘以武入禅’之法或可补实务治理,着萧虎遣次使赴大理,查佛教流派、探武学与禅修渊源,勿扰地方,以交流为名行考察之实。”
萧虎将急件递给郭敬之:“中枢此令,与我遣使吐蕃的初衷不谋而合。大理佛教兴盛,段氏历代崇佛,且‘以武入禅’独树一帜,若能探明其理,既可丰富中枢佛法治世的思路,又能牵制吐蕃与大理的宗教联系,一举两得。”
郭敬之沉吟道:“赴大理需经蜀地、滇西,沿途多为大理属地,使者需兼具佛教素养、武术认知与外交手腕,方能既完成考察,又不引起大理猜忌。中都昭庆寺的住持慧能大师,曾在大理鸡足山挂单三年,懂大理方言与佛教流派,且年轻时修习过少林武术,熟知‘以武入禅’的基础要义,是合适人选。”
萧虎点头:“慧能大师确实妥当。再配两名副使:户部员外郎柳承宗,熟悉滇西商路与地方事务,可负责物资与联络;禁军教头秦峰,出身武僧世家,能辨识武术流派,协助探究‘以武入禅’细节。三人搭配,文武兼具、佛俗皆通,可保此行顺利。”
当日午后,萧虎便修书两封:一封致慧能大师,阐明 “考察佛法与武学融合,服务实务治理” 的使命;一封致大理段氏国王段兴智,以 “大元遣使交流佛教文化” 为名,避谈考察之实,降低对方戒心。两封书信均由快马送往中都与大理,同时着手筹备使者队伍的物资与护卫。
慧能大师接到书信后,三日内便抵达基辅。驿馆内,他与柳承宗、秦峰首次会面,三人围坐案前,展开大理地图与佛教典籍,细化筹备事宜。慧能指着地图上的 “崇圣寺”“鸡足山”“感通寺”:“这三处是大理佛教的核心场所 —— 崇圣寺为皇家寺院,段氏王室常在此举行佛事,流派以密宗与禅宗融合为主;鸡足山是禅宗圣地,‘以武入禅’的实践多源于此;感通寺则侧重武学与禅修的结合,寺内武僧众多,是考察的重点。”
秦峰补充:“‘以武入禅’需从两方面考察:一是武学套路与禅修的结合方式,如是否以桩功入禅、以拳法悟理;二是武学在寺院管理中的作用,如武僧是否参与地方治安、如何平衡‘武’的刚猛与‘禅’的平和。我需带足纸笔,绘制武术图谱,记录修行方法。”
柳承宗则梳理物资清单:“从基辅经蜀地至大理,需两月路程,沿途多山地与部落,需筹备三类物资:佛事用品,如经卷、念珠、佛幡,作为拜访寺院的礼物;实用物资,如防潮帐篷、治瘴气的草药、不易变质的干粮;外交礼物,选中都的丝绸、瓷器与茶叶,赠予大理王室与寺院住持,以表诚意。”
慧能特别强调礼仪:“大理佛教虽兼容并蓄,却重等级 —— 见国王需行君臣礼,见寺院住持行佛教合十礼,见武僧则行武林拱手礼。需提前训练护卫与随员,避免因礼仪不当引发误会。此外,交谈中需多谈‘佛法融合’‘文化交流’,少提‘考察’‘研究’,多用‘请教’‘学习’等谦辞,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三日后,筹备基本就绪:护卫选定二十名熟悉山地作战、懂基础佛礼的禁军士兵;物资分装成十驮,由健壮的骡马驮运;文书准备完毕,包括致段氏的国书、致各大寺院的拜帖与空白的考察记录册。
确定启程日期后,柳承宗主导路线规划,他摊开手绘的《滇西商路图》,向慧能与秦峰详解:“从基辅出发,先沿西域商路向东,经撒马尔罕、于阗进入河西走廊,再南下蜀地,经成都、姚安进入大理境内,全程约五千里。此路线虽绕远,却有三个优势:一是河西走廊与蜀地为大元属地,安全有保障;二是沿途商队众多,可结伴而行,减少盗匪威胁;三是姚安为大理与大元的边境重镇,有官方驿站,可提前通报大理,避免突袭式入境引发猜忌。”
秦峰提出担忧:“蜀地至姚安的‘博南古道’,山路崎岖,且有彝族、白族等部落聚居,若遇部落冲突,恐延误行程。需提前与沿途部落联络,以‘佛教交流’为名借道,避免卷入纷争。”
慧能回应:“我与博南古道上的‘石宝山石窟寺’住持相识,可提前修书一封,请他协助联络沿途部落。石窟寺是彝、白两族共尊的佛教场所,有其引荐,部落定会提供便利。此外,可携带一些小礼物,如茶叶、丝绸手帕,赠予部落首领,增进友好。”
柳承宗补充安全预案:“若遇部落刁难,由慧能大师以佛法劝解,秦峰教头展示武术威慑(点到即止),我则以商路利益游说,三管齐下。若遇瘴气、暴雨等天灾,需就近寻找寺院或部落暂避,不可冒进。每日行进不超过三十里,确保队员体力与安全。”
最终确定的路线,在地图上以红线标出,标注了沿途的驿站、寺院、部落与危险路段,每个节点都注明了联络人、应对方案与补给点。出发前一日,柳承宗将路线图抄录三份,三人各执一份,确保行程中信息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