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麟德殿·脉论千秋(1 / 2)

殿外的铜鹤漏刚响过寅时三刻,狄仁杰的官靴已碾过麟德殿阶前的残雪

——袖中青铜蝉随步频震,暗合着他此刻急跳的心律。

昨夜太史局呈来的《秦代玄甲志》残页上,那行“祖龙崩于沙丘,玄衣人护民器藏于会稽”的朱批,此刻正像冰棱般刺着他的掌心。

“狄爱卿来得早。”

武则天的声音从殿内传来,鎏金兽首灯将她的影子投在六扇《禹贡》屏风上,衣摆扫过案头新到的敦煌文书,“朕刚看完你加急呈的‘会稽护民器’密报

——玄甲会竟在秦代便铸过‘民脉鼎’?”

“陛下明鉴。”

狄仁杰单膝跪地,展开染着霉斑的竹简残片,“此页出自会稽山古墓,‘民脉鼎’铸纹与洛阳护民坊的‘护民鼎’如出一辙.

唯鼎身铭文多了句‘护民者,非护一时,护万世’。”

他指尖划过“万世”二字,竹片发出细碎的脆响,“臣推测,玄甲会自战国起便立‘护民脉永续’之志,所谓‘民脉’,乃农桑、水利、匠艺之根本,可跨朝代相传。”

“跨朝代相传……”

武则天忽然想起案头的《民本通典》清样

——从商鞅变法到本朝义仓,千条护民之策串联如珠,“林爱卿,你前日在会稽山寻到的青铜残片,可与狄爱卿所言‘民脉鼎’有关?”

林渊掀开玄色大氅,露出怀中裹着的青铜角

——纹饰正是玄甲会“麦穗绕斧”的标志,边缘刻着小篆“仓廪实”三字:“陛下,残片出土地点紧邻秦代‘常平仓’遗址.

当地百姓至今传‘青铜鼎镇仓,谷米不腐’的传说

——怕是玄甲会借‘镇仓鼎’之名,将‘护粮之法’刻入鼎身。”

“借器传法,隐名于史。”

武则天指节敲了敲屏风上的大禹治水图,“就像大禹铸九鼎镇九州,玄甲会铸‘民脉鼎’镇民本——可为何史料中只见‘鼎’,不见‘玄’?”

“因玄甲会深知‘民脉’需借‘明君能臣’之手而传。”

狄仁杰望向殿外渐亮的天色,晨雾正漫过宫墙,“秦代‘民脉鼎’随会稽郡守入葬,鼎身农书却流入民间;

汉代‘护商鼎’毁于战火,‘均输法’却借桑弘羊之口颁行——他们宁毁其器,不毁其法,所求者,唯‘法传民手,脉续千秋’。”

殿外忽然传来甲胄轻响,武三思扛着鎏金巨斧闯进来,靴底还沾着护民坊的晨霜:“老狄!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