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没人交作业(2 / 2)

她立刻调取了讲堂周围所有环境感应器的数据,将那些“风的笔迹”转化为可分析的数字模型,再与许墨留下的原始知识数据库进行比对。

“不……不对。”苏瑶喃喃自语。

她发现,风补全的内容,并非对许墨知识的简单复制粘贴。

比如那个净水系统,许墨的原始设计里根本没有“植物共生”模块,那更像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水分而产生的本地化演变。

还有一个能源网络的构想,风续写的核心结构,竟然与孩子们沙盘游戏里搭建的一种螺旋弹珠轨道惊人地相似——那是一种兼具效率与趣味性的结构,充满了孩童般天马行空的直觉。

这是创造,是结合了当下环境与群体潜意识的再创造。

苏瑶深吸一口气,绕开了常规比对,直接对逻辑路径进行溯源分析。

几秒钟后,一行冰冷的系统提示在屏幕中央弹出,闪烁着幽蓝色的光芒:【匹配度41.7%,新增逻辑路径:群体直觉演化】。

群体直觉演化。

苏瑶的脑海中仿佛有惊雷炸响。

她瞬间明白了。

许墨教给孩子们的,从来就不是某个具体的答案,而是如何提出一个直抵问题核心的“问法”。

他将问题本身当作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里。

而现在,这些种子生根发芽,与这颗星球的风、沙、光,乃至孩子们共同的潜意识纠缠在一起,它们自己开始“生长”出答案。

问题,已经在风中拥有了生命。

遥远的极地,一道撕裂天际的巨大气旋中心,许墨仅存的最后一丝意识正附着于此。

他没有视觉,没有听觉,却能“感知”到整个星球的脉动。

他“感受”到那些从讲堂里飘散出的、未完成的“问题”,像无数蒲公英的种子,被无形的气流托起,洒向这片刚刚复苏的大地。

他“看到”其中一页写着声学共振公式的残稿,被风吹到一片新生绿洲的边缘。

一个正在玩耍的孩童捡起了它。

孩子看不懂上面复杂的符号,却觉得纸张的质地很适合折叠。

他笨拙地将它折成了一只歪歪扭扭的纸鸢,用一根草茎当做牵引线,迎着风奔跑起来。

纸鸢摇摇晃晃地升空。

就在它被一股上升气流猛地拽高的瞬间,它那不规则的翅膀切开了气流,在地面形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局部低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