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紧急避难(上)(1 / 2)
C点接头后,我们换了三次车,最后坐上两辆破旧的江铃皮卡。
第四天拂晓,车队驶入金三角深处的佤族山区。
皮卡在一条满是石子的红土路上颠簸,轮胎碾过坑洼时激起暗红色尘土。
雨季的潮湿空气黏在皮肤上,衣服半湿不干。
路边高大的柚木和铁木树遮天蔽日,枝叶间偶尔闪过猴群。
"前面走不了了。"驾驶座上的黄师傅敲了敲已经冒烟的引擎盖,嘴里叼着半截红双喜。
白经理下车,眯眼望向前方陡峭的山路,沉默片刻:"徒步。"
没人抱怨。二十八人背起行囊,沿着崎岖的兽道攀登。
我们走了四个小时,背包肩带勒进肉里,汗水浸透衬衫,蚂蟥不时从湿透的裤腿里扯出来,留下不断渗血的小洞。
高原紫外线毫不留情,皮肤火辣辣地疼。
村子在一处海拔约一千二百米的山腰缓坡上。
典型的佤族村落布局——两排茅草顶的竹楼沿山势分布,中间是一条泥泞的小路。
屋顶呈锥形,黑褐色的墙壁用当地红土和牛粪混合抹成,间或掺杂着竹篾,只留下几个拳头大的小窗透气。
门楣上刻着简单的图案,有几间还挂着兽骨——传统的驱邪物。
"以前的鸦片村。"李猛轻声解释,"村民被政府迁走了,我们买下来的。"
白经理站在一座较大的茅草屋前,脸色阴沉如铁:"这是新家,不习惯也得习惯。"
六月初的高山,气温反复无常。白天烈日灼人,夜晚却凉如深秋。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腐殖质味道,混合着潮湿竹木的霉味和人畜粪便的酸臭。
蚊虫狂舞,蚂蚁排成长队穿梭于竹筒搭建的简易地板缝隙间。
夜里,老鼠和壁虎的爬动声清晰可闻。
分配住处时几乎引发骚乱。全部二十六间竹楼要容纳三百多人,意味着平均每间挤十几个。
"高级人员"——白经理、李猛和几个骨干住在几间条件稍好的木楼里,普通工作人员八到十人一间竹屋,而那些"猪仔"则被关进村子东侧的一个天然山洞。
我被分到一间靠近溪流的破旧竹楼,与李猛、程序员小马、会计老邓等六人共住。
说是竹楼,其实只是几根木柱子支撑的高台,周围用竹篾和泥巴糊成墙壁,顶部覆盖着茅草,地面铺着粗糙的竹篾。
一场大雨就能让整个屋子漏得像筛子。
"好歹是干部宿舍。"李猛甩了甩打火机,点燃一支烟,目光在简陋的室内扫过,"普通员工挤通铺,猪仔住洞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