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战后重建(下)(1 / 2)
"这些...够吗?"小樱突然问,声音很轻,像是怕惊醒什么。
"够让他们付出代价吗?"
望向窗外,雨势渐小,天空露出一角铅灰色:"不够,永远不够,但这是我们能做的。"
下午三点,指挥部召开特别会议。
参加的有泰国、老挝、缅甸、越南、中国等国警方代表,几位联合国机构官员和医疗专家。
我作为熟悉白家内部结构的关键证人参加。
"已救出的八千五百一十二名受害者中,"一位联合国官员念着手中的报告,声音平淡。
"约75%存在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38%有明显自杀倾向,62%需要长期心理治疗。''
''大约一半人已完全无法正常社交,无法立即融入社会。"
人道主义灾难的规模远超预期,接下来是分配问题。
泰国同意接收两千五百名受害者,中国一千五百名,越南一千名,其余由各国按原籍安置。
最大的困难是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有经验的心理医生。
"我建议设立过渡中心,"我开口,"先解决基本生活和安全问题,再逐步进行心理疏导和职业培训。"
讨论持续到天色擦黑,最终敲定一个方案:在泰国清迈附近建立临时安置中心,由各国共同出资,邀请国际专家团队驻扎。
走出指挥部,深吸一口新鲜空气,雨已经停了,天边浮现几颗星星。
一名越南女通讯员跑过来:"林先生,有个中国家属找您,说是约好的。"
跟着她来到临时接待处,一个中年男人站在那里,穿着皱巴巴的衬衫,眼圈通红,手里紧握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张先生?"我认出他来,"您女儿的事..."
"找到了吗?"他急切地问,声音嘶哑,"我女儿,张玲,上海人,去年失踪的。"
我记得这个案例。张玲,二十二岁,上海某大学学生,被"国际实习"骗局骗到泰缅边境。
"稍等,我找一下最新登记册。"
翻开文件夹里的登记册,手指滑过一页页名单。
在C组第三页找到:张玲,现在三号园区医疗站,状态:稳定。
注明:轻度营养不良,需要心理疏导。
"找到了,在三号园区医疗站,身体状况还可以。"我告诉他,尽力保持声音平稳。
"明天早上八点有卡车送您过去。"
张先生双腿一软,差点跪倒,我扶住他,感受到他全身的颤抖:"谢谢...谢谢..."
送走张先生,回到临时住处,一间改装的储物间。
油灯摇曳的光芒下,行军床上放着一台IBM笔记本电脑,屏幕蓝光刺眼。
打开邮件,有一封新邮件,来自李芸:
"白二爷正式起诉,罪名包括谋杀、非法拘禁、人口贩卖等37项,审判下月在曼谷举行,需要你作为证人出庭。''
''另,你父亲找你,说是关于受害者安置的事。"
合上电脑,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
闭上眼,眼前浮现的是今天挖出的尸骨,那个泰国妇女绝望的眼神,张先生颤抖的双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