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文化宣传活动开展(2 / 2)
居委会大妈们发现,原来保密不是高深的技术,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张婶摸着蜂蜡手帕说:"以后给儿子写信,我也涂层蜂蜡,让保密跟着家书走。"
二、故宫展厅:让历史照进现实
(一)文物与设备的跨时空对话
午门的 "中国密码文明展" 上,老赵团队设计的三大展区引发震撼:
上古密码区:商代甲骨凿孔模型与 "63 型" 密码机的质数暗纹齿轮并列,展牌写着 "凿孔为码,齿纹为钥 —— 跨越三千年的密钥共识",触摸屏可模拟甲骨凿孔生成现代密码;
近代密码区:抗战时期的 "小米密码" 罐与中德联合研发的 "蜡封电子管" 相邻,视频播放游击队用米汤显影密信的动画,旁边是蜂蜡涂层的显微结构模型;
现代密码区:矿工的竹筒密钥转盘、故宫的生漆刷、瑞士机床加工的木质齿轮共同组成 "密码生态链",电子屏循环播放《密码的前世今生》科普片。
小学生们围在 "密码迷宫" 前,用虎符错金的模数规律破解关卡,当成功打开 "65 型" 密码机模型的密钥转盘,会响起抗战时期的电报声。讲解员小王说:"每个关卡的密码,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现代变形。"
(二)修复师的跨界讲解
故宫修复师老杨在漆器展厅设专场,展示生漆工艺与密码涂层的渊源:
"修复《千里江山图》的生漆," 他举起放大镜照着古琴断纹,"现在用来护咱们的密码机齿轮,漆酚分子能挡住电磁干扰;"
现场演示 "蜂蜡 - 生漆" 复合涂层的制作,矿工老周发现,烤蜡的火候控制竟与父亲当年炒茶的手法相通:"原来保密技术,就在咱们的老手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