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标准发布与实施(2 / 2)
二、宣贯培训:让标准扎根行业土壤
(一)矿山课堂:从竹筒到参数的转化
茶岭矿 17 号坑道的宣贯现场,老赵用矿灯照着标准文本:
"这里说的 ' 竹节间距等效值 0.98 毫米 '," 他敲了敲岩壁上的竹筒刻痕,"就是咱们当年找竹节刻齿轮的间距,现在变成了设备接口的硬性指标;"
掏出 1966 年修改后的齿轮模具:"按标准做的齿轮," 他递给矿工小柱,"在 - 30℃环境比老型号多抗 150 次冻融,这不是洋参数,是咱们矿洞里的土办法被写进了国家规范。"
(二)银行讲堂:算盘节奏的现代转译
天津中行的金库培训室,张师傅的算盘与标准文本共振:
"密钥周期 ±1 秒的容差," 他拨弄着算珠,"不是计算器算出来的,是咱们账房先生遇到急电时的最快手速,是 1963 年水灾时保住电汇的活命时间;"
演示 "算盘校验法":"每笔电汇的密钥," 他在草案上画下归除符号,"得符合九归除法的口诀,这不是复古,是让老掌柜的经验成为设备的安全锁。"
(三)边防讲堂:手套触感的技术解码
珍宝岛边防连的地窨子里,李排长展示着标准里的凸点参数:
"1.5 毫米凸点," 他摸着新型密码机的转盘,"是我们在 - 50℃环境按了 2000 次冻出来的,现在设备出厂前," 他举起检测报告,"都得在咱们的冻库过三关 —— 棉手套、皮手套、光手盲操,少一关都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