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年1月:燃料密控(1 / 1)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1 月的导弹试验基地燃料库,温度计显示 28℃,与通信设备的 28 兆赫频率刻度完全对齐。燃料纯度检测仪的 98% 读数与密钥容错率调节旋钮的 98% 刻度重叠,校验数据的波形图上,每 10 组数据后出现 1 组校验位,3 位校验码的脉冲幅度(0.98 伏特)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 电压比。数据流动画显示:98% 纯度 = 密钥容错率 98%,28℃=28 兆赫频率 ×1℃/ 兆赫,两者叠加生成的 “98+28=126” 与 1965 年 12 月云层衰减率 19% 形成 6.6:1 的补偿系数比。字幕浮现:当燃料纯度的每一个百分点都在定义密钥的容错边界,28℃的温度与 28 兆赫的电波共同计算着加密的安全公式 ——1966 年 1 月的系统不是简单的技术上线,是中国密码人用化学精度与电波频率写就的数据防护方程式。】
【镜头:陈恒站在燃料数据加密控制台前,操作台上的纯度计指针稳定在 98%,旁边的密钥容错率设置面板同步显示 98%。温度计的 28℃红线与通信频率发生器的 28 兆赫红线形成十字交叉,校验位计数器每计数 10 组数据便自动归零,3 位校验码的生成指示灯按 0.98 秒间隔闪烁。燃料储罐的压力表(19 公斤 / 平方厘米)与 1965 年铁塔高度 19 米形成数值呼应,远处的加密机房灯光与燃料库的防爆灯按 28 秒间隔同步闪烁,与频率参数形成节奏对应。】
1966 年 1 月 5 日清晨,燃料库的防爆门刚打开 0.98 米宽的缝隙,陈恒就带着加密方案进入工作区。连续 3 天的模拟测试显示:燃料数据在传输中因干扰导致 3% 的错误率,超过了 0.5% 的安全阈值。他盯着燃料纯度报告,98% 的纯度与 2% 的杂质率形成精确互补 —— 这个比例让他想到密钥容错率的设置逻辑。“用燃料本身的特性做加密基准,” 他对数据组说,在黑板上写下核心公式:密钥容错率 = 燃料纯度(98%),校验间隔 = 10 组数据 / 1 组校验,两者乘积 “98×10=980” 与 1961 年密码本的 3 位校验位标准形成 326.7:1 的安全系数。
当天的系统调试中,陈恒首次测试温度 - 频率联动机制。他让技术人员逐步升高燃料库温度,从 25℃升至 31℃,同时记录通信频率的变化曲线。数据显示,当温度稳定在 28℃时,28 兆赫频率的信号衰减最小(1.9%),比其他温度点低 40%。“28℃不是随机数值,” 他在调试日志中红笔标注,这个温度与 1965 年 7 月设备工作温度、 信箱编号前两位形成技术闭环,“就像密码系统的体温,28℃时运行最稳定。”
【特写:陈恒用游标卡尺测量燃料储罐的壁厚(1.9 厘米),与 1965 年 11 月铁塔钢筋间距 12 厘米形成 1:6.3 比例,与 1964 年沙地图谱比例标准一致。校验位生成器的 3 位二进制显示 “101”,与 1961 年密码本的校验标准完全吻合,电路版上的电阻值(370 欧姆)与 0.37% 错误率形成 1000:1 对应。云图照片边缘的 “0.98” 字样,经放大镜观察,笔迹压力 37 克力与 1964 年签名压力完全相同。】
系统上线前的 7 天测试中,陈恒带领团队完成 196 组燃料数据传输试验。重点验证三个动态参数:燃料纯度波动(97%-99%)与密钥容错率的同步响应、温度变化(26℃-30℃)与频率调节的联动精度、云量增减(0%-100%)与密钥长度的适配性。第 190 组测试遭遇沙尘天气,云量骤增 40%,系统自动将密钥延长 12 位(40%÷10%×3 位),错误率从 0.7% 降至 0.28%,控制在 0.37% 阈值内。“环境参数就是最好的加密变量,” 他对报务员们说,指着屏幕上的补偿曲线,“就像给密码穿了件随天气变化的外套。”
1 月 12 日的正式上线仪式上,燃料数据加密系统首次实战应用。陈恒站在主控屏前,当燃料纯度稳定在 98%,系统自动激活 98% 容错率模式,每传输 10 组数据便插入 3 位校验码。温度计显示 28℃,频率锁定 28 兆赫,三者形成完美的数值呼应。传输进行到第 37 分钟时,突发短暂干扰,系统立即延长密钥 6 位(云量增加 20%),干扰结束后自动恢复基准长度。全程错误率最终锁定 0.31%,低于 0.37% 的预设阈值,与 1965 年所有核心参数的精度标准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