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年1月10日 山洞选址(1 / 1)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1 月 10 日四川深山,陈恒的手握住 1962 年生产的地质罗盘,黄铜外壳因常年使用磨出 0.37 毫米的亮痕。罗盘指针稳定指向 37 度,与岩壁倾角完全重合,指针摆动幅度 1.9 毫米,与 1962 年核试验观测站的地质测量记录一致。镜头推近罗盘刻度盘,37 度位置的磨损深度 0.98 毫米,正是 1962 年标记 “最佳屏蔽角” 时留下的。字幕浮现:当 1962 年的罗盘测出 37 度倾角,磨损的刻度盘在说 —— 这不是偶然的角度,是两年前就标注好的天然密码。】

一、工具记忆:1962 年罗盘的测量延续

深山的晨雾沾在地质罗盘的玻璃罩上,形成细密的水珠。陈恒用袖口擦了擦,露出 1962 年的生产编号 “37”,与他胸前口袋里 1962 年核试验地质报告的编号完全一致。技术员小马扶着岩壁,看着罗盘指针在 37 度位置稳定下来,“这角度和 1962 年报告里的‘理想屏蔽角’一模一样”。

陈恒没说话,只是将罗盘翻转,背面贴着的 1962 年测量记录露出一角,上面用红笔圈着 37 度,旁边写着 “可衰减电磁干扰 37 分贝”。他让小马用新购置的电子测角仪复核,读数 37.02 度,误差≤0.02 度,与 1962 年罗盘的允许误差范围完全吻合。老工程师周工蹲下来,发现岩壁的节理走向与 1962 年绘制的 “抗干扰地质结构图” 第 19 页完全一致,“这山的骨头和 1962 年测的一样”。

正午的阳光穿过树梢,照在罗盘的刻度盘上,37 度位置的反光正好落在陈恒带来的加密设备样机上。测试显示,该角度对 37 赫兹干扰波的屏蔽率达 91%,与 1962 年实验室测算的结果相同。陈恒忽然意识到,1962 年选择这把罗盘时,特意挑了 37 度刻度最清晰的那台,“原来那时就在等今天的测量”。

二、角度验证:37 度的电磁屏蔽逻辑

山风穿过岩洞,带来潮湿的气息。陈恒让小马在 37 度倾角的岩壁旁架设干扰源,37 赫兹的信号穿过岩壁后衰减至 0.19 毫瓦,与 1962 年计算的 “37 度屏蔽衰减值” 分毫不差。周工翻开 1962 年的电磁防护手册,第 37 页的公式显示:当岩壁倾角等于干扰波入射角的余角(37 度)时,反射损耗最大。

“当时有人算到 35 度就觉得够了。” 周工指着手册上的铅笔批注,“是陈工坚持要找到精确的 37 度。” 陈恒此刻正用卷尺测量岩壁厚度,3.7 米的数值让他想起 1962 年的模型试验 ——3.7 米厚的同种岩石,对 37 赫兹信号的屏蔽效果最佳。小马在旁记录,发现该山洞的海拔高度 1962 米,后两位数字正好是 1962 年,“连海拔都在呼应”。

连续测量 19 个点位后,所有数据的标准差≤0.37 度,形成完美的正态分布。陈恒在岩壁上用红漆画下 37 度线,长度 37 厘米,与 1962 年报告中的标记尺寸一致。当他将加密设备放在该角度的洞穴内,指令传输错误率从 12% 降至 0.98%,与 1962 年的预测值完全吻合。

三、心理博弈:数据信任的拉锯与确认

暮色渐浓时,小马对 37 度的唯一性提出疑问:“附近还有 36 度和 38 度的山洞,为什么非定 37 度?” 陈恒没直接回答,而是取出 1962 年的地质样本 —— 从该山区采集的岩石标本,标签上写着 “37 度抗压强度最佳”。周工补充:“1962 年做了 37 组对比试验,只有 37 度同时满足电磁屏蔽和结构稳定。”

争论间,设备突然发出警报,37 赫兹的干扰信号强度骤增。陈恒立即让小马将设备移至 36 度倾角的区域,错误率瞬间升至 3.7%;移回 37 度区域后,错误率又降至 0.98%。“这是岩石在替 1962 年的数据说话。” 陈恒的声音很平静,指着岩壁上的天然裂缝,走向与 1962 年绘制的 “干扰波绕射路径图” 完全重合,“37 度能让裂缝正好挡住绕射信号”。

深夜的篝火旁,团队成员用树枝在地上画角度图,37 度角的两条边分别指向 1962 年的试验场和当前山洞,形成的三角形面积正好是 37 平方厘米。小马忽然明白,不是他们选择了 37 度,是 1962 年至 1965 年的所有数据,共同指向了这个角度。

四、逻辑闭环:地质与加密的参数咬合

第二天的系统测试中,37 度倾角的山洞展现出惊人的兼容性:对 1962 年至 1964 年所有型号的加密设备,屏蔽效果误差均≤0.37 分贝。陈恒在岩壁上刻下三组数字:37(角度)、3.7(岩厚)、0.98(错误率),刻痕深度与 1962 年试验场的标记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