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年 2 月 15 日 接力测试(1 / 1)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2 月 15 日四川深山微波站,示波器屏幕上的信号衰减曲线稳定在 1.9 分贝,与 1964 年戈壁测试记录册第 19 页的曲线完全重叠。陈恒用红铅笔在两条曲线上各画一个点,37 公里处的衰减值均为 1.9 分贝,铅笔点的直径 0.37 毫米,与 1964 年测试员留下的标记误差≤0.01 毫米。技术员小马转动 1964 年的信号发生器,频率调至 37 赫兹时,当前接收设备的指示灯与戈壁测试时的闪烁频率同步,每秒 19 次。字幕浮现:当山地的微波信号接过戈壁的频率,37 公里外的 1.9 分贝衰减里,藏着 1964 年的测试数据 —— 这是接力传输对历史参数的精准应答。】
一、衰减溯源:1.9 分贝的戈壁基因
微波天线架设到第 37 米高度时,陈恒让技术员接通 1964 年用过的信号测试仪。仪器外壳的戈壁沙尘痕迹尚未完全磨去,与当前设备并排时,显示屏上的基准线误差≤0.01 分贝。“1964 年 11 月在戈壁,37 公里的衰减值就是 1.9 分贝。” 他翻开 1964 年的测试报告,第 19 页的钢笔记录 “天气晴朗,湿度 37%” 与当前深山的气象数据完全吻合,墨迹的氧化程度显示书写时间相差 196 天,却有着相同的浓度变化规律。
老工程师周工调试着波导接口,法兰盘的螺栓间距 19 毫米,与 1964 年戈壁设备的标准件完全互换。“当时第 19 组测试特意记录了山地适配参数。” 他指着报告附录的公式,“海拔每升 100 米,衰减补偿 0.01 分贝,这里比戈壁高 1900 米,正好补 0.19 分贝,总衰减还是 1.9。” 技术员小马突然发现,当前使用的微波管与 1964 年的型号相同,都是 1962 年量产的 “磁控 - 19 型”,灯丝电压 3.7 伏时的输出功率曲线与戈壁测试记录重叠度达 91%。
第一组测试开始,陈恒让小马每公里报一次衰减值。到 37 公里时,读数稳定在 1.9 分贝,与 1964 年数据的偏差≤0.01 分贝。他摸出 1964 年的校准证书,第 37 页的校验员签名与当前设备的出厂记录签名为同一人,笔迹力度形成的纸页压痕深度 0.98 毫米,“人没变,设备的脾气也没变”。天线旁的风速计显示 3.7 米 / 秒,与 1964 年测试时的风速误差≤0.1 米 / 秒,陈恒在记录板上画了个圈,将两个时空的 37 公里点连在一起,直线斜率正好是 1.9 分贝 / 37 公里。
二、环境博弈:山地与戈壁的信号共鸣
上午十点,深山起了薄雾,能见度降至 1900 米。示波器上的衰减值短暂升至 1.95 分贝,年轻技术员小李慌了:“是不是山地雾气影响比戈壁大?” 陈恒却翻开 1964 年的异常记录,第 37 页记载某次沙尘暴中,衰减也曾升至 1.95 分贝,5 分钟后恢复 1.9 分贝 —— 与当前雾散后的恢复时间完全一致。
“1964 年算过,雾气与沙尘的散射系数都是 0.01 分贝 / 公里。” 周工用酒精棉擦拭波导接口,去除 0.37 毫米厚的水汽膜,“戈壁的沙粒和山里的雾滴,对 37 赫兹信号的影响是一样的。” 陈恒让小马对比两地的温度曲线,1964 年戈壁 37℃与 1965 年深山 7℃时,设备的热噪声系数均为 1.9 分贝,符合 1962 年《微波设备环境特性手册》第 19 页的 “温度补偿公式”。
争议出现在天线仰角调整:小李认为山地应增大角度,陈恒却坚持用 1964 年的 3.7 度。他取出 1964 年的仰角测试数据,第 19 组显示 “37 公里传输时,3.7 度仰角的反射损耗最小”,与当前用激光测距仪测得的最佳角度误差≤0.01 度。“设备的发射角度是按地球曲率算的,跟在哪没关系。” 陈恒的指甲在 1964 年的计算公式上划出浅痕,与当前演算纸的划痕完全重合,“戈壁和平原的曲率差,1964 年就补进公式里了。”
三、心理较量:数据背后的信任拉锯
午后的连续测试中,第 19 次传输的衰减值突然跳到 2.0 分贝。小李当即说:“肯定是山地地形特殊,老数据不管用了。” 陈恒没说话,只是让他调阅 1964 年的长期测试记录,第 37 组数据同样有一次 2.0 分贝的波动,原因是 “设备振动导致接口接触电阻增加 0.37 欧”—— 与当前检测到的接触电阻误差≤0.01 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