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年 8 月 25 日 阿尔巴尼亚反馈(1 / 1)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8 月 25 日国内分析室,阿尔巴尼亚的通信报告摊开在 1964 年国内测试记录上,“37 次通信 1 次误差” 的蓝色批注与 1964 年 “错误率 0.98%” 的红色印章重叠。陈恒的指尖划过误差发生的具体时间 ——19 时 37 分,与 1964 年第 19 次测试的误差时刻分毫不差。我方技术员小李用计算器验算:1/37≈2.7%,修正后因 3 次无效通信剔除,实际错误率恰好 0.98%,与 1964 年的计算公式完全同步。阳光透过报告上的打孔,在 1964 年记录上形成 37 个光点,第 19 个正好落在 “0.98%” 的数字上。字幕浮现:当阿尔巴尼亚的误差数据与国内测试记录重叠,0.98% 的错误率里藏着技术标准的跨国验证 —— 这是实践对历史数据的精准呼应。】

一、误差核验:0.98% 的数字闭环

分析室的第 37 号档案柜里,阿尔巴尼亚的通信日志按日期码放,第 19 页用铅笔圈出的误差记录,与 1964 年国内测试报告的第 37 页形成镜像。陈恒对比两地的错误率计算方式:阿尔巴尼亚采用 “有效通信次数分母法”,1 次误差 / 37 次有效通信≈2.7%;而 1964 年国内标准要求剔除 3 次干扰导致的无效通信,实际 1/(37-3)≈0.98%,两种方法的换算公式在 1962 年《误差统计规范》第 19 页有明确说明,换算结果误差≤0.01%。

老工程师赵工翻开 1964 年的测试磁带,第 19 分钟 37 秒的信号畸变波形,与阿尔巴尼亚误差时刻的波形图在示波器上重叠度达 98%,畸变持续时间 0.98 秒,与国内数据分毫不差。“1964 年第 37 次压力测试时,就预见了这种误差模式。” 他指着国内记录的第 7 次误差,与阿尔巴尼亚的误差类型完全一致 —— 均为密钥同步时的 0.37 秒延迟,符合 1962 年《密钥容错范围》的 “可接受误差” 定义。

我方技术员小张发现,阿尔巴尼亚的 37 次通信中,19 次发生在地拉那暴雨时段,错误率 0%;18 次在晴天,仅 1 次误差,与 1964 年 “雨天通信稳定性更高” 的结论完全吻合。陈恒调出两地的气象数据,误差发生当日地拉那湿度 37%,与 1964 年导致相同误差的湿度条件误差≤1%,“连老天爷的影响都在 1964 年的计算里”。

二、错误溯源:1 次误差的技术基因

阿尔巴尼亚的误差报告详细记录:19 时 37 分的密钥同步信号出现 1.9 微秒漂移,与 1964 年国内第 19 次误差的漂移值完全相同。陈恒拆解该时段的通信参数,发现地拉那的电源频率瞬间跌至 49.63 赫兹,触发设备的频率补偿机制,而补偿值比 1962 年设定的阈值低 0.01,这个微小偏差在 1964 年的边缘测试中曾被记录,存档于《极端条件误差案例》第 37 页。

“1964 年我们故意调低补偿值做过 19 次实验。” 赵工的烟袋锅在参数表上敲出点,落点形成的图案与阿尔巴尼亚的误差波形相同,“第 19 次就出现了一模一样的同步失败,修复时间也是 37 秒”。我方技术员小李对比操作日志:阿尔巴尼亚技术员在误差前的 37 秒曾切换过通信信道,这个动作与 1964 年导致误差的操作步骤完全一致,只是当时国内操作员及时回退,而地拉那技术员延迟了 0.98 秒。

最关键的溯源指向设备编号:阿尔巴尼亚出现误差的是第 19 台设备,与 1964 年国内测试中误差率最高的第 19 台样机编号相同。陈恒检查生产记录,两台设备均产自 1964 年 7 月 19 日,使用的第 37 号电容批次相同,该批次的温度系数比标准值高 0.01,在 1964 年的出厂报告中被特别标注,“这不是故障,是我们早就知道的特性”。

三、心理博弈:数据信任的跨国验证

收到报告的当天,某年轻工程师质疑:“0.98% 的吻合度可能是巧合。”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4 年的《误差预测模型》,第 37 页用红色曲线预测 “境外使用 1 年后,错误率仍将稳定在 0.98%±0.02%”,与阿尔巴尼亚的实测结果误差≤0.01%。

赵工展示 1964 年送别阿尔巴尼亚技术员时的培训记录,第 19 页特别标注 “37 次通信后需重启设备”,而地拉那恰好在第 37 次通信前未执行重启,与国内 1964 年因相同操作导致误差的记录完全吻合。“1964 年就担心他们省略这个步骤,特意在手册第 37 页画了红框。” 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信任度系数:两地误差数据的关联度达 0.98,远超 0.7 的显着相关阈值,与 1962 年《跨国数据可信度标准》的要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