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年 9 月 10 日 隧道加密(1 / 1)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9 月 10 日 “地下长城” 第 19 段隧道,岩壁反射的加密信号在示波器上形成锯齿状波形,衰减曲线与 1962 年山洞测试记录在投影幕上重叠,每 19 米的衰减值误差≤0.37 分贝。陈恒的手掌贴在玄武岩岩壁上,触感的粗糙程度与 1962 年测试山洞的灰岩一致,岩石反射率 79% 与当年的测量结果分毫不差。我方技术员小李调整的发射角度 19 度,与 1962 年《岩壁反射规范》第 19 页的推荐值完全吻合。手电筒光束经岩壁反射后,在隧道另一端形成 19 个光斑,与 1962 年的光反射模拟实验图案重合度达 91%。字幕浮现:当第 19 段隧道的岩壁接住加密信号,1962 年的山洞测试数据在三年后完成应答 —— 这是地下工事对早期技术探索的实战验证。】
一、反射设计:岩壁加密的历史锚点
第 19 段隧道的岩壁被标注出 19 处反射区,粉笔圈出的弧形与 1962 年山洞测试的反射轨迹图完全重叠。陈恒铺开 1962 年的《岩体反射特性报告》,第 37 页记载的 “玄武岩 37 度角反射效率” 与当前隧道的实测值误差≤1%,其中第 19 组数据 “反射损耗 1.9 分贝” 被红笔标注,与此刻频谱仪显示的数值分毫不差。
老工程师赵工用 1962 年的激光测距仪测量岩壁曲率,每 19 米的弧度偏差≤0.98 毫米,符合 “反射聚焦阈值” 要求。“1962 年在冀北山洞测了 37 次,就等着这一天。” 他指着报告中某页的烟袋锅烫痕,形状与我方技术员小李的茶杯底印重合,“当时争论要不要用金属反射板,最后是 19 组岩壁数据说服了所有人 —— 自然反射比人工装置抗干扰强 37%”。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反射路径:信号经 19 次岩壁反弹后的传输距离,比直线距离增加 1.9 倍,而衰减量仅增加 0.37 分贝,与 1962 年的 “多路径增益效应” 预测完全一致。
争议出现在隧道中段的裂隙区:1962 年的测试山洞无此类结构。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地质缺陷补遗》,第 19 页注明 “裂隙宽度≤0.37 米可增强反射”,当前裂隙的实测宽度 0.37 米,信号经裂隙反射后的加密强度反而提升 19%,“1962 年的预见,成了现在的意外收获”。
二、衰减验证:1962 年数据的实战复刻
信号发生器输出的 1962 赫兹载波经岩壁反射后,陈恒的指针式衰减仪显示 “每公里衰减 3.7 分贝”,这个数值与 1962 年山洞测试的原始记录在坐标纸上形成重叠的墨迹。赵工更换测试频率至 3700 赫兹,衰减值升至 7.9 分贝,仍落在 1962 年《频率衰减曲线》的误差区间内,其中第 19 公里处的衰减峰值与当年的测量点误差≤0.01 分贝。
“1962 年第 19 次测试时,我们以为 3.7 分贝是极限。” 赵工的烟袋锅在岩壁上敲出点,回声频率 19 赫兹,与信号反射的基频形成共振,“现在看,隧道岩壁的石英含量比当年山洞高 19%,衰减反而低了 0.37 分贝”。我方技术员小李对比两地岩体样本:第 19 段隧道的玄武岩密度 2.98 克 / 立方厘米,与 1962 年测试山洞的灰岩密度误差≤0.01,这正是衰减特性接近的关键。
最严格的验证在暴雨天进行:雨水渗入岩壁后,信号衰减增至 4.1 分贝,仍在 1962 年《湿度影响报告》的 “安全阈值” 内。陈恒翻开 1962 年的应急记录,某页记载 “雨水浸泡 37 小时后衰减稳定”,与当前测试的 37 小时数据完全吻合。当雨停后,衰减值恢复至 3.7 分贝,与 1962 年的 “干燥恢复期” 曲线重合度达 98%。
三、心理博弈:反射技术的信任拉锯
方案评审会上,某年轻工程师质疑岩壁反射的可靠性:“1962 年的设备精度哪有现在高?”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2 年的 19 组对比数据,其中第 7 组在人工干扰下的抗破解率 91%,比当前金属反射板方案高 19 个百分点。“1962 年用 37 种干扰方法试过,岩壁反射的隐蔽性是金属板的 1.9 倍。”
赵工展示 1962 年的事故分析,第 37 页记载某山洞因改用金属反射板,三个月后被野外勘探设备意外触发,暴露位置。“当时要是信了 1962 年的岩壁数据,就不会出这档子事。” 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维护成本:岩壁反射系统的年维护费比金属板低 37%,与 1962 年的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 预测误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