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章 电子密码机初步构想提出(1 / 1)

卷首语

电子密码机的初步构想,是调研成果向技术实践转化的关键一跃。陈恒团队在梳理国内外加密技术脉络后,跳出机械密码机的物理局限,将 “动态密钥” 与 “可编程” 作为核心突破点 —— 前者破解固定密钥易泄露的困局,后者解决算法迭代僵化的难题。从需求提炼到功能设计,从技术方向锚定到性能指标预设,每一步都源于对实战通信安全需求的深度洞察,这一构想不仅为后续国产电子密码机研发绘制了初步蓝图,更标志着国内加密技术从 “跟随模仿” 向 “自主创新” 的理念转变。

1979 年 3 月,陈恒团队完成国内外加密技术调研梳理,正式启动电子密码机构想推导 —— 此前 3 个月,团队收集了美国 KY-57、苏联СМ-6 等主流电子密码机的技术资料(含公开参数、用户反馈、故障案例),以及国内 12 个部门的通信安全需求(军事、外交、科研等领域),为构想提出奠定数据基础。

陈恒在团队研讨会上指出,调研发现的核心矛盾的是 “固定密钥与动态安全需求不匹配”“机械算法与快速迭代需求不匹配”:美国 KY-57 的动态密钥使破解时间延长至 60 天,而国内机械密码机的固定密钥平均 4 小时被破解;苏联СМ-6 的部分可编程功能使算法更新时间缩短至 4 小时,而国内机械机需 2-3 小时拆解调整,且无法支持多场景算法切换。

团队进一步提炼出构想的 “两大核心需求”:一是动态密钥生成与管理,需实现密钥自动更新、设备间同步,减少人工干预;二是可编程算法适配,需支持多算法存储与快速切换,满足不同保密等级、不同通信场景的需求。这两大需求成为电子密码机构想的核心骨架。

为验证需求合理性,陈恒团队向 3 个重点通信部门(某军区通信站、外交部通信处、某科研院所)征求意见,反馈显示:85% 的受访者认为 “动态密钥” 是最急需功能,78% 的受访者期待 “可编程算法”,进一步确认了构想的实战价值。

初步构想的雏形由此形成:以 “动态密钥 + 可编程” 为核心,兼顾便携性、抗干扰性,适配国内通信设备的接口标准,避免因技术超前导致的兼容性问题。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明确 “做什么”,为后续技术细节设计指明方向。

1979 年 4 月,动态密钥功能的详细构想落地 —— 李技术员(团队核心成员)牵头设计动态密钥模块,基于调研中美国 KY-57 的 “时间同步密钥” 与苏联СМ-6 的 “随机数密钥”,提出 “时间 + 随机数双因子密钥生成” 方案,平衡安全性与稳定性。

密钥生成逻辑设计为:设备内置高精度时钟(误差≤1 秒 / 天),每 48 小时自动触发密钥更新(参考美方动态密钥周期,结合国内通信频次优化);更新时,先通过时钟获取 “时间种子”(如年 / 月 / 日 / 时 / 分),再通过硬件随机数生成器(基于噪声二极管)生成 “随机种子”,两者融合生成 64 位密钥(比苏联СМ-6 的 48 位密钥抗破解能力提升 256 倍)。

密钥同步机制则针对国内通信节点分散的特点,设计 “主从同步 + 应急手动” 双模式:主节点(如军区通信中心)生成密钥后,通过加密信道自动同步至从节点(如边境通信站),同步失败时(如信道中断),从节点可通过人工输入 “同步码”(预存的应急验证信息)获取密钥,避免通信中断。

安全性验证初步设想:通过模拟敌方破译场景,测试不同密钥生成方式的抗破解能力 —— 纯时间密钥(易被预测,破解时间 24 天)、纯随机数密钥(同步难度高,故障率 15%)、双因子密钥(破解时间 65 天,故障率 3%),验证双因子方案的综合优势。

模块设计还考虑功耗控制:动态密钥生成单元在非更新时段处于低功耗模式(功耗≤50mW),适配单兵便携场景(要求设备连续工作≥8 小时),避免因密钥模块耗电过高影响设备续航。

1979 年 5 月,可编程功能的构想细化 —— 王技术员(团队算法专家)基于调研中 “不同场景需不同加密算法” 的需求,提出 “可编程逻辑电路 + 算法存储单元” 的架构,实现算法的灵活切换与更新。

可编程核心采用 “可擦除可编程逻辑器件(EPROM)”—— 当时国内刚突破该器件的国产化技术,可存储 5-8 种加密算法(初期规划 5 种:Feistel 网络、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非线性组合逻辑等,覆盖军事高保密、外交中保密、科研低保密场景);算法切换通过设备面板的 “场景选择键” 实现,无需拆解设备,切换时间≤10 秒(比苏联СМ-6 的 4 小时更新缩短 24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