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章 研发需求正式申报(1 / 1)

卷首语

研发需求申报是技术构想转化为国家项目的关键跨越。依据 “蓝色尼罗河” 破译的技术反思,陈恒团队将 “动态密钥抗截获”“可编程适配多场景”“国产化自主可控” 三大核心诉求,凝练为 “73 式” 电子密码机的研发目标。从申报材料的参数校准到研发周期的科学规划,从预期成果的实战定位到资源需求的精准测算,每一项内容都源于对过往技术缺陷的反思与未来安全需求的预判,这份申报不仅开启了国产电子密码机的研发征程,更标志着国内加密技术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御” 的战略转型。

1980 年 5 月,陈恒团队启动 “73 式” 电子密码机研发申请筹备 —— 此前 1 个月,团队完成《“蓝色尼罗河” 破译技术反思报告》的最终修订,报告明确指出:现有机械密码机的固定密钥(4 小时破解)、无编程功能(2-3 小时算法调整)已无法应对美方动态加密技术(60 天破解),亟需研发具备动态密钥与可编程功能的电子密码机,“73 式” 的命名源于 1973 年美方首次启用动态密钥技术的关键时间节点,旨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陈恒在团队筹备会上强调,申报需紧扣 “三个结合”:结合破译教训(如固定频率易截获、机械算法难迭代)、结合专家论证结论(优化后的随机数熵值 7.2-7.5 bits/byte、加密速度 1200 字符 / 分钟)、结合国内 12 个部门的通信需求(军事野外、外交固定、科研应急场景),确保申请材料既有技术支撑,又有实战价值。

团队分设 “材料撰写组”(李技术员牵头)、“参数校准组”(赵技术员牵头)、“需求对接组”(王技术员牵头):材料组负责申报书框架搭建,参数组复核所有技术指标的可行性(如低温性能、功耗),需求组再次确认重点部门的应用痛点(如边境通信的抗干扰需求),形成分工明确的筹备体系。

筹备初期,团队面临的核心问题是 “研发目标的量化界定”—— 如何将 “提升安全性” 转化为具体参数?参数组参考美国 KY-57(60 天破解)与苏联СМ-6(45 天破解),结合国内技术基础,初步将 “73 式” 的破解时间目标设定为≥65 天,加密速度≥1000 字符 / 分钟,后续通过专家论证调整为≥70 天、≥1200 字符 / 分钟,确保先进性与可行性平衡。

筹备第 10 天,团队形成申报材料初稿,包含研发背景、目标、内容、周期、资源需求、预期成果 6 大模块,为正式申报奠定基础。

1980 年 5 月 15 日,“73 式” 研发背景与必要性论证定稿 —— 李技术员团队在申报书中系统梳理研发必要性,从破译教训、技术差距、实战需求三方面展开,用数据支撑研发紧迫性。

破译教训部分,引用 “蓝色尼罗河” 密电破译案例:美方动态密钥使我方截获后 45 天未破解,而我方机械密码机的固定密钥被美方截获后平均 4 小时破解,安全差距达 270 倍;同时,我方 3 起固定频率通信被截获案例(1977-1979 年)中,85% 源于固定密钥与无编程功能,进一步验证研发电子密码机的迫切性。

技术差距部分,对比美苏与国内设备核心参数:美国 KY-57(动态密钥 48 小时更新、加密速度 1200 字符 / 分钟)、苏联СМ-6(48 位密钥、算法更新 4 小时)、国内机械机(固定密钥、加密速度 150 字符 / 分钟),明确 “73 式” 需在密钥更新、加密速度、算法迭代三方面实现突破,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落后 10 年至落后 3-5 年)。

实战需求部分,引用 12 个部门的反馈数据:某军区通信站提出 “野外通信需抗 - 40℃低温”,外交部通信处要求 “多算法适配不同国家保密等级”,某科研院所希望 “与现有计算机接口兼容”,这些需求均在 “73 式” 的研发目标中体现,避免技术与应用脱节。

必要性论证的核心结论:若不启动 “73 式” 研发,未来 3-5 年内,国内通信安全将持续面临 “美方动态加密技术压制”,关键信息泄露风险升至 60% 以上,研发申请的紧迫性与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1980 年 5 月 20 日,“73 式” 研发目标细化为 “三大核心指标”—— 参数校准组结合专家论证结论与部门需求,将目标分为安全性能、效率性能、环境适应性三类,每类指标均明确量化标准与验证方法。

安全性能指标:动态密钥采用 “时间 + 随机数双因子生成”,密钥长度 64 位(优于苏联СМ-6 的 48 位),随机数熵值≥7.2 bits/byte(确保破解时间≥70 天),密钥更新周期可设 24/48/72 小时(适配不同保密等级),验证方法为 “模拟线性分析攻击”(用当时主流计算机测算破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