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研发团队组建规划(1 / 1)

卷首语

1958 年秋,随着元器件性能对比测试完成,电子加密设备研发正式进入 “实物开发阶段”——19 项核心技术指标需转化为具体的算法逻辑与硬件电路,仅靠原测试团队已无法覆盖全流程研发需求。此时,组建一支专业匹配、职责清晰的研发团队,成为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这份围绕 “19 名技术人员(8 名算法专家、11 名电子工程师)” 的组建规划,不仅明确了人员调配来源与职责分工,更构建了 “算法 - 硬件” 协同研发的架构,为电子加密设备从 “图纸” 走向 “实物” 提供了人力支撑,也成为我国早期通信安全技术团队建设的典型范式。

一、团队组建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元器件测试完成后,研发工作面临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将 19 项指标转化为可落地的加密算法(如密钥生成、数据加密逻辑),二是设计适配元器件的硬件电路(如核心加密模块、电源模块),原测试团队仅擅长性能验证,缺乏算法设计与硬件开发能力,团队组建势在必行。

基于任务拆解,技术团队测算所需人力:算法方向需覆盖核心算法、密钥体系、抗破解优化等 3 个模块,预计 8 人;电子工程方向需覆盖硬件电路、元器件适配、环境防护等 4 个模块,预计 11 人,合计 19 人,确保全研发链条无人力缺口。

张工作为团队组建总负责人,提出 “三匹配” 目标:人员专业与模块需求匹配(如密钥体系模块需熟悉密码学的专家)、人员经验与实战指标匹配(如环境防护模块需有极端环境电路设计经验)、人员数量与研发进度匹配(确保 3 个月内完成原型机方案设计)。

团队组建遵循 “内外协同” 原则:内部从原测试团队抽调 3 名熟悉加密指标的技术骨干(含 1 名算法专员、2 名电子技术员),外部从高校、研究所、电子厂调集 16 名专业人员,既保证团队对前期工作的衔接性,又注入新的技术力量。

组建前期,张工团队还完成了 “研发任务拆解表”,将 19 项指标细化为 48 项具体研发任务,如 “128 位密钥生成算法设计”“晶体管加密电路原理图绘制”,为人员职责划分提供精准依据,避免分工模糊。

二、19 人团队的人员构成与模块划分

团队整体按 “研发流程” 划分为两大核心板块 —— 算法研发板块(8 人)与电子工程板块(11 人),每个板块下设若干专项模块,模块间通过 “接口负责人” 实现协同,确保算法与硬件开发同步推进。

算法研发板块细分 4 个模块:核心算法组(3 人),负责加密效率相关算法(如快速加密逻辑、多并发处理算法);密钥体系组(2 人),聚焦密钥生成、同步与更新逻辑;抗破解优化组(2 人),研究提升算法抗暴力破解能力;算法测试组(1 人),验证算法是否匹配 19 项指标,组长由深耕密码学的李工担任。

电子工程板块细分 5 个模块:硬件电路组(3 人),设计核心加密模块、信号传输模块的电路;元器件适配组(2 人),根据前期测试数据,优化元器件与电路的匹配(如进口芯片转接电路);环境防护组(2 人),设计抗高低温、震动的硬件结构;电源管理组(2 人),研发低功耗电源模块;硬件测试组(2 人),验证硬件性能是否达标,组长由资深电子工程师王工担任。

为避免板块间脱节,团队设 “协同协调岗”(1 人,由赵工担任),负责算法与硬件的接口对接,如算法输出的运算逻辑需转化为电路可实现的信号,协调岗需提前沟通技术参数,避免后期返工。

人员构成还考虑 “经验梯度”:每个模块配置 1 名资深技术人员(5 年以上相关经验)、1-2 名中级技术人员(3-5 年经验),如核心算法组由李工(10 年密码学经验)带领 2 名高校研究所的青年专家,既保证技术深度,又培养后备力量。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人员调配档案

1958 年 9 月的《电子加密设备研发人员调配档案》(档案号:RD-1958-032),现存于国家电子工业档案馆,详细记录了 19 名人员的来源、专业背景与调配流程,档案由张工团队撰写,附有人力部门审批意见,是团队组建的核心依据。

档案中 “人员来源统计表” 显示:8 名算法专家中,3 人来自清华大学数学系(密码学方向)、2 人来自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 人来自军队通信技术研究院、1 人从原测试团队抽调;11 名电子工程师中,4 人来自北京电子管厂(电路设计经验)、3 人来自上海无线电二厂(元器件适配经验)、2 人来自航天部某研究所(环境防护经验)、2 人从原测试团队抽调,来源覆盖 “科研 - 生产 - 实战”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