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矩阵加密逻辑初步测试(1 / 1)

卷首语

1964 年 7 月,37 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完成后,算法团队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抽象的数学逻辑与流程图,能否在模拟实战场景中实现 “加密准确、解密完整”?若此时跳过初步测试直接推进硬件开发,一旦逻辑存在漏洞,将导致后续研发大规模返工。为此,团队决定搭建算法模拟环境,针对加密与解密的准确性展开专项测试 —— 这场为期 1 个月的测试,不仅用数据验证了 37 阶矩阵逻辑的可行性,更提前规避了 “补零规律泄露”“运算溢出” 等潜在风险,为后续代码固化与硬件设计筑牢了准确性根基,成为从 “逻辑设计” 迈向 “实物开发” 的关键验证环节。

一、测试启动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37 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文档(含数学模型、流程图)通过评审后,李工团队发现:设计中 “随机补零分组”“8 次矩阵变换” 等核心环节,仅通过理论推导验证,未在模拟实战环境中测试,可能存在 “补零导致解密错位”“多轮变换数据失真” 等问题,需通过初步测试验证。

基于 19 项核心指标与设计目标,团队明确测试核心目标:一是加密准确性,验证 10 类实战明文(含军事指令、边防报告等)经 37 阶矩阵加密后,数据无失真、混淆度达标(≥9.0 bit);二是解密准确性,验证密文经逆矩阵解密后,可 100% 恢复原明文(错误率≤0.01%);三是异常场景适应性,验证空输入、超长报文(≥5000 字符)等场景下,逻辑仍能稳定运行。

测试工作由郑工牵头,组建 4 人测试小组:郑工(测试总负责,熟悉仿真平台搭建)、陈工(分组算法测试,负责补零逻辑验证)、吴工(矩阵运算测试,负责变换准确性校验)、新增测试专员马工(异常场景测试,模拟极端输入),确保测试覆盖逻辑全环节。

测试周期规划为 1 个月(1964.7.1-1964.7.31),分三阶段:第一阶段(7.1-7.10)搭建模拟环境、设计测试方案;第二阶段(7.11-7.25)开展加密与解密准确性测试;第三阶段(7.26-7.31)分析测试数据、形成测试报告,确保与后续代码固化进度衔接。

测试启动前,团队梳理设计文档中的关键风险点:随机补零算法的校验位识别、8 次矩阵变换的模 256 运算、超长报文的分组连续性,将这些风险点列为重点测试项,避免测试遗漏核心环节。

二、算法模拟环境的搭建与校准

郑工团队首先搭建 “37 阶矩阵加密逻辑模拟环境”,核心由三部分构成:明文 / 密文输入输出模块(支持 ASCII 码、二进制两种格式)、37 阶矩阵运算模块(内置 8 个设计矩阵 M1-M8 及逆矩阵 M1?1-M8?1)、分组与补零模块(实现随机补零与校验位添加),环境基于当时的电子管计算机(运算速度 1 万次 / 秒)搭建,确保运算能力匹配测试需求。

模拟环境的硬件支撑聚焦 “运算精度”:配备高精度示波器(观测矩阵运算的信号波形)、数据记录仪(实时记录每步运算结果)、温度控制器(模拟 - 40℃至 50℃环境,测试温度对运算的影响),硬件设备均从北京无线电仪器厂采购,提前完成校准(误差≤0.5%)。

软件层面加载测试专用程序:由中科院计算所协作开发,支持自定义明文输入、自动分组、矩阵变换、结果对比,程序内置 “错误检测函数”,可实时监测加密过程中的数据溢出、矩阵不可逆等异常,一旦触发异常立即暂停并记录日志。

环境搭建后,团队开展 3 天校准测试:输入 10 组已知明文(如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36 字节),通过模拟环境加密后解密,验证输出明文与原明文是否一致,结果显示 10 组测试均 100% 恢复,环境运算精度达标(误差 0),无数据溢出或错位。

7 月 10 日,模拟环境通过内部验收:郑工团队提交《算法模拟环境搭建与校准报告》,包含环境架构图、硬件清单、校准数据,确认环境可满足测试需求,正式进入测试方案设计阶段。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模拟环境搭建档案

1964 年 7 月的《“73 式” 37 阶矩阵加密逻辑模拟环境搭建档案》(档案号:CS-1964-001),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环境架构设计图、硬件采购合同、校准测试数据,共 32 页,由郑工团队撰写,是环境搭建的核心凭证。

档案中 “环境架构图” 详细标注:明文输入模块通过 “RS-232 接口” 连接电子管计算机,矩阵运算模块由 “乘法运算单元”“模 256 运算单元”“逆矩阵存储单元” 构成,分组模块与补零模块通过 “数据总线” 同步数据,各模块间延迟≤1ms,确保运算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