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可编程算法初步验证(1 / 1)

卷首语

1965 年 4 月,“73 式” 19 组算法模块与密钥动态生成器完成协同调试后,研发团队面临新的突破方向:此前算法逻辑多为固定硬件实现,难以适配野战、边防、铁路调度等不同通信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此时,将分散模块整合为 “可编程算法系统”,通过参数配置灵活调整加密逻辑,成为提升设备通用性的关键。这场为期 20 天的初步验证,不仅完成可编程算法的整体搭建,更通过模拟通信场景验证了加密效果与参数配置的灵活性,使 “73 式” 从 “单一功能设备” 向 “多场景适配系统” 跨越,为后续定型列装奠定了场景化应用基础。

一、验证背景与核心目标

协同调试完成后,李工团队在多场景适配测试中发现:固定算法逻辑(如固定 8 轮矩阵变换、30 分钟密钥更新)在铁路调度场景(需 10 轮变换、15 分钟更新)中加密强度不足,在边防低功耗场景(需 6 轮变换、60 分钟更新)中又存在资源浪费,可编程调整的需求日益迫切,初步验证势在必行。

基于场景化需求,团队明确验证三大核心目标:一是完成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集成 19 组模块与密钥生成器,加入可编程控制单元;二是验证加密效果,模拟 3 类通信场景下,算法错误率≤0.1%、加密速度≥100 字符 / 秒;三是验证可编程特性,支持 5 类参数配置(加密轮次、密钥周期等),配置耗时≤1 秒,场景切换无中断。

验证工作由李工牵头(算法总负责),组建 5 人专项小组:李工(整体搭建与目标把控)、郑工(可编程控制单元设计)、王工(硬件适配,确保参数配置接口兼容)、马工(场景模拟与数据采集)、陈工(密钥模块支持,适配可编程密钥周期),覆盖 “搭建 - 硬件 - 测试 - 密钥” 全环节。

验证周期规划为 20 天(1965.4.1-1965.4.20),分四阶段:第一阶段(4.1-4.5)完成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第二阶段(4.6-4.10)设计模拟通信场景与验证方案;第三阶段(4.11-4.18)开展场景验证与问题优化;第四阶段(4.19-4.20)形成验证报告,衔接后续定型测试。

启动前,团队梳理核心约束:可编程调整不得改变核心加密逻辑(确保安全性不变);配置参数需存储于磁芯存储器保密区(地址 0x9200-0x92FF);场景切换时加密中断时间≤0.5 秒,避免影响通信连续性。

二、可编程算法的整体搭建

郑工团队基于协同调试后的模块架构,开展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核心是加入 “可编程控制单元”,实现参数灵活配置,搭建逻辑分三步推进。

第一步:设计可编程控制单元,集成 “参数解析”“逻辑调度”“状态反馈” 三大功能 —— 参数解析模块接收外部配置指令(如 “加密轮次 = 10”),转换为模块可识别的控制信号;逻辑调度模块根据参数调整模块运行逻辑(如控制矩阵变换模块执行 10 轮运算);状态反馈模块实时输出配置状态(如 “配置完成 / 失败”),单元代码量约 512 字节,存储于磁芯存储器 0x3A00-0x3BFF。

第二步:搭建参数配置接口,支持两种配置方式 —— 本地配置(通过设备面板按键输入参数)、远程配置(通过加密信道接收上级节点配置指令),接口采用 TTL 电平(高电平 1 = 有效指令),与现有硬件电路兼容,无需额外改造,配置指令传输耗时≤0.2 秒。

第三步:整合 19 组模块与密钥生成器,通过控制单元建立 “参数 - 模块” 关联:如 “密钥更新周期 = 15 分钟” 参数触发密钥生成器调整同步信号频率;“加密轮次 = 6” 参数控制矩阵变换模块减少运算轮次,整合后系统架构包含 “控制单元 - 模块集群 - 密钥生成器” 三层,实现参数驱动逻辑调整。

4 月 5 日,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完成,通过内部通电测试:本地配置 “加密轮次 = 8”“密钥周期 = 30 分钟”,系统成功执行标准加密流程,配置响应时间 0.8 秒,无模块冲突,形成《可编程算法搭建报告》,确认搭建成果可进入场景验证阶段。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算法搭建档案

1965 年 4 月的《“73 式” 可编程算法整体搭建档案》(档案号:KJ-1965-001),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系统架构图、控制单元原理图、参数配置表,共 38 页,由郑工、李工共同编制,是搭建工作的核心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