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低温芯片稳定性校验(1 / 1)

卷首语

1965 年 10 月,“73 式” 电子密码机 3 块 PCB 样品完成功能测试后,研发团队将目光投向边防实战的核心挑战 —— 我国北方边防冬季最低气温常达 - 37℃,芯片在低温环境下易出现参数漂移(如晶体管放大倍数下降)、接口接触不良等问题,直接影响加密流程稳定性。此时,开展 - 37℃持续 72 小时的芯片稳定性校验,成为验证设备低温适配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场为期 4 天的校验工作,不仅全面掌握了核心芯片的低温性能数据,更通过问题分析形成优化方案,为 “73 式” 在严寒边防的可靠运行筑牢芯片级保障,也奠定了我国军用电子设备低温测试的早期实践范式。

一、校验背景与核心目标

PCB 样品功能测试完成后,王工团队在初步低温摸底测试中发现:-20℃时,运算核心 PCB 的 3AG1 晶体管放大倍数从 80 降至 65(下降 18.7%);-30℃时,存储控制 PCB 的磁芯存储器读写错误率升至 0.01%(超目标 0.001%),接口环境 PCB 的通信芯片响应延迟增加 0.2μs,暴露低温下芯片性能衰减的风险,系统校验势在必行。

基于边防实战需求与硬件指标,团队明确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持续稳定性,-37℃环境下连续运行 72 小时,芯片工作正常率≥99.5%;二是性能达标,运算速度≥0.7μs / 次、数据错误率≤0.001%、接口响应延迟≤0.1μs;三是状态可控,实时记录芯片电压、电流、温度参数,异常数据可追溯,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

校验工作由王工牵头(硬件总负责),组建 4 人专项小组:王工(整体统筹,把控测试流程)、李工(芯片状态监测,负责数据采集)、赵工(运算核心芯片分析,熟悉晶体管特性)、孙工(存储接口芯片分析,擅长参数研判),覆盖 “测试 - 监测 - 分析” 全环节。

校验周期规划为 4 天(1965.10.10-1965.10.13),分三阶段:第一阶段(10.10 8:00-12:00)搭建测试环境与设备调试;第二阶段(10.10 12:00-10.13 12:00)-37℃持续 72 小时测试;第三阶段(10.13 12:00-18:00)数据整理与分析,形成校验报告。

启动前,团队明确核心约束:测试环境温度波动≤±1℃(确保数据有效性);芯片监测点覆盖核心元件(如运算晶体管、存储控制芯片、通信接口芯片);测试过程不干预设备运行(模拟无人值守场景),确保校验结果贴合实战。

二、低温测试环境的搭建与设备配置

李工团队基于实战场景,搭建高精度低温测试环境,确保温度可控、状态可测,为 72 小时持续校验提供稳定条件。

低温环境模拟:采用国产 WDK-1965 型高低温试验箱(温度范围 - 60℃至 150℃,控温精度 ±0.5℃),将电子密码机整机置于试验箱内,通过温度控制系统设定降温速率为 5℃/ 小时(模拟自然降温过程),最终稳定在 - 37℃,避免骤冷导致硬件损坏。

状态监测设备配置:在密码机内部布设 12 个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精度 ±0.1℃),分别监测运算核心 PCB 的晶体管阵列、存储控制 PCB 的磁芯存储器、接口环境 PCB 的通信芯片温度;外接国产 DS-1965 型数据采集仪(采样率 1 次 / 分钟),记录芯片工作电压(5V±0.1V)、工作电流(0-5A)、数据交互错误次数等关键参数。

负载模拟配置:通过信号发生器向密码机输入持续明文信号(100 字符 / 分钟),模拟实战通信负载,使芯片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外接示波器(SR-8 型)监测数据总线信号,实时观察信号波形是否异常(如畸变、中断),判断芯片工作状态。

环境监控与应急保障:试验箱外设置温度监控终端,实时显示箱内温度与设备运行状态;配备备用电源(续航≥24 小时),防止市电中断导致测试中断;制定应急方案:若芯片温度骤降或电压异常,立即暂停测试并记录断点数据,确保校验安全可控。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测试环境配置档案

1965 年 10 月的《“73 式” 低温芯片稳定性测试环境配置档案》(档案号:DW-1965-001),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试验箱参数表、监测点分布图、设备清单,共 26 页,由李工、王工共同编制,是环境搭建的核心依据。

档案中 “试验箱参数表” 详细标注:WDK-1965 型高低温试验箱 “有效工作空间 50cm×40cm×60cm(适配密码机尺寸),控温精度 ±0.5℃,降温速率 0.1-10℃/ 小时可调,内胆材质不锈钢(耐腐蚀),保温层厚度 10cm(确保温度稳定)”,参数与测试需求精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