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依势而谋郭奉孝(2 / 2)
北征乌桓大胜后,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公孙康处。众将请战,郭嘉却已料定结局:“今公远征在外,若引兵攻康,康必并力拒守,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必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康自会杀尚、熙,献首而来。”(《魏书》)
曹操依计撤军,公孙康果然畏惧曹操兵威,斩杀袁氏兄弟。此计被后人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感叹:“郭嘉之算,可谓妙矣!”
三、英年早逝:赤壁之败的历史回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战败,退回许昌后痛哭:“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这句话被后世反复引用,成为郭嘉“智绝”的佐证。但细究史料,赤壁之败的核心原因是曹军不习水战、疫病流行,即便郭嘉在世,恐也难以扭转战局。
不过,郭嘉的早逝确实对曹魏集团影响深远。他擅长“因势而谋”,常能在局势混沌时抓住关键。如曹操南征刘表时,恰逢刘表病死,郭嘉若在,或能劝曹操速取荆州,而非驻军不前,给刘备喘息之机。
四、性格争议:“不治行检”的背后
《三国志》称郭嘉“不治行检”,意即不拘小节,甚至可能有违礼之举。陈群曾多次当众弹劾他,曹操却“爱其才,不忍黜也”。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出郭嘉的独特人格:
- 狂放不羁:与荀彧的谨守礼法、荀攸的藏锋守拙不同,郭嘉更似魏晋名士,重才情而轻俗规;
- 直击人心:他能精准把握曹操的心理,如劝曹操“轻兵袭乌桓”时,抓住曹操“兵贵神速”的用兵理念,而非空谈利弊。
这种“非典型谋士”的形象,让郭嘉在后世更具传奇色彩。民间甚至流传他“夜观星象,预知孙策遇刺”的故事(虽无正史依据),足见其智慧被神化的程度。
五、历史迷雾:真实的郭嘉与文学形象
1. 野史与演义的神化
《三国演义》中,郭嘉被塑造成“未卜先知”的神人,如遗计定辽东被渲染为“锦囊妙计”。毛宗岗在评本中更将其与诸葛亮对比:“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文学加工,让郭嘉的形象远超历史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