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弘治中兴续华章(1 / 1)
弘治元年正月,刚登基的朱佑樘(zhū yòu chēng)坐在文华殿里,手里捏着一份奏折。这是吏部新报的官员名单,上面有二十多个人名旁标着红圈——都是宪宗朝靠传奉、贿赂当官的,为首的就是万贵妃的弟弟万喜。小皇帝用笔批示:"贬为平民,家产抄没助边。"
朱佑樘能坐上龙椅,本身就是个奇迹。当年他母亲纪氏是宫里的浣衣女,被宪宗偶然临幸怀了孕,万贵妃知道后,派太监张敏去溺死这个孩子。张敏看着襁褓里的婴儿,心软了,偷偷把他藏在安乐堂,靠心善的宫女和太监偷偷送点吃的才能够活下来。直到六岁那年,宪宗梳头时叹道"我还没儿子",张敏才敢跪地说:"陛下有子!"
当纪氏抱着瘦得像小猫的朱佑樘来到宪宗面前,孩子胎发没剪,拖到地上,身上穿的还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衣。可就是这个在肮脏角落里长大的孩子,亲眼见过宫女被打骂、太监被杖毙,更懂得百姓疾苦。登基那天,他站在奉天殿的丹陛上,望着底下黑压压的官员,心里想的不是如何享乐,而是小时候听老太监说的那句话:"当皇帝的,得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
头三个月,朱佑樘几乎没睡过囫囵觉。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批阅奏折,中午就着咸菜吃碗糙米饭,晚上还召大臣到文华殿议事。有次内阁首辅刘吉(人称"刘棉花",因屡遭弹劾却始终在位)劝他:"陛下龙体为重,何必如此辛苦?"他却指着案上堆积的奏折说:"这些本子里,有百姓的冤情,有边关将士的艰难,我多睡一刻,他们就要多熬一刻。"
孝宗最恨的就是宪宗朝的"浊官"。除了罢黜万喜等传奉官,还把汪直余党、贪赃枉法的御史、不作为的知府,一口气撸了两百多人。有个叫李孜省的道士,靠给宪宗炼丹药当了太常寺卿,孝宗查知他曾逼死过三个良家女子,直接发配到辽东充军,路上就被愤怒的百姓扔石头砸断了腿。
有个叫王恕的老臣,在宪宗朝因弹劾权贵被贬,孝宗刚登基就派人把他请到京城,任命为吏部尚书。王恕是出了名的"王老虎",上任第一天就把文选司的账本翻了个遍,查出二十多个"花钱买缺"的官员,全给贬到了偏远州县。有人劝他:"这些人背后都有人,别太较真。"王恕眼一瞪:"我都七十六了,还怕什么?只要对得起陛下的信任,死了也值!"
朝堂上渐渐有了正气。以前官员见面,聊的不是谁家送了多少礼,就是哪个太监得宠;现在聚在一起,讨论的是"江南税赋如何减免" "北方边军该添多少冬衣"。户部尚书周经还编了本《便民条例》,里面记着"驿站不得勒索过往官员知府必须每月下乡一次",孝宗看了亲自写序言:"当官的要是忘了百姓,就像树忘了根,早晚得枯死。"
孝宗的节俭,在明朝皇帝里是出了名的。连他穿的龙袍,袖口磨破了都让皇后补补再穿,大臣见了心疼,他却说:"这袍子虽旧,可干干净净,不比金绣银裹的差。"
宫里的用度也缩减了大半。宪宗在位时光是负责采办珠宝的太监就有上百人,孝宗只留了十个,还规定"非军国大事,不得采买奇珍"。《明史》里记载:"弘治一朝,府库充盈,内帑(tǎng,国库)所积,可支十年。"这都是省出来的真金白银。
更难得的是他不贪女色。历朝皇帝哪个不是三宫六院,可孝宗一辈子只娶了张皇后一个人。有大臣劝他"广纳妃嫔,以固国本",他笑着说:"夫妻和睦,比什么都强。"宫里的戏台子,他只让演《岳飞传》《包公案》这类劝善的戏,像《长生殿》这种讲风流韵事的,一概不准演。
弘治五年,黄河在张秋镇(今山东阳谷)决口,浊浪滔天,淹没了三十多个州县。百姓扶老携幼逃荒,路上饿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孝宗急得三天没睡好,把大臣召到文华殿,拍着地图说:"黄河要是治不好,我这皇帝就当得不合格!"当即任命刘大夏为治河总督,给他调了十万民夫,还特批"治河经费,不限数目"。
刘大夏是出了名的治水能臣,可到了张秋镇也犯难——河堤溃口有一百多丈宽,浊流像脱缰的野马。他让人在两岸打桩,可刚打好就被冲垮,急得满嘴起泡。孝宗听说后,派太监前去传旨:"刘爱卿尽管放手干,需要什么就说,朕给你当后盾。"
后来刘大夏想出个"束水攻沙"的法子:在决口上游修减水坝,把水势稳住,再用竹筐装石头堵缺口。孝宗听说民夫差役辛苦,特意下旨加米加衣。百姓们感激,干活更卖力,连七十岁的老汉都扛着草袋往河堤上跑。花了三年功夫,黄河终于被治住,两岸百姓在河堤上建了座"刘公祠",里面还挂着孝宗的画像,说:"没有皇帝支持,这河治不好啊。"
孝宗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肯听劝。有次他想给外戚封爵,吏部尚书王恕直接顶回来:"太祖定下规矩,外戚不得干政,陛下忘了?"他不但不生气,还笑着说:"是朕错了,听你的。"还有个叫何乔新的御史,弹劾他最信任的太监李广受贿,孝宗查实后,当即把李广贬去守皇陵,还对何乔新说:"以后有这事,尽管奏来,别怕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