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平台召对问方略(1 / 1)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北京紫禁城乾清宫,十七岁的朱由检坐在殿内,眼前摊着两份截然不同的奏疏:一份是阉党余孽崔呈秀的“辞呈”,字里行间全是装腔作势的忠心;另一份是刑部主事钱元悫(què)的弹劾,历数魏忠贤十大罪状。

“都起来吧。”崇祯帝挥挥手,声音不大,却让跪在地上的大臣们心里一哆嗦。三天前,他刚下旨把魏忠贤贬去凤阳守陵,没等阉党反应过来,又抄了崔呈秀的家——从这位兵部尚书家里搜出的金银,竟够辽东军饷用半年。此刻的朝堂上,曾经围着魏忠贤喊“九千岁”的官员们,正低着头假装自己是块石头。

“国家到了这步田地,你们就没什么要说的?”崇祯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内阁首辅施凤来身上。这位老臣昨天还在奏疏里写“魏公公辅政有功”,今天却吓得嘴唇哆嗦:“陛下圣明,已除大奸,臣……臣唯陛下马首是瞻。”

“马首是瞻?”崇祯冷笑一声,抓起案上的奏折扔了下去,“辽东丢了广宁,陕西闹了饥荒,国库空得能跑老鼠!你们就只会说‘圣明’二字?”

这位刚登基三个月的少年天子,显然还没学会老祖宗们“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他急啊。宫里的太监告诉他,魏忠贤掌权这几年,光生祠就花了两千万两白银;边关的塘报(紧急军报)天天说后金又在打锦州的主意;陕西巡抚的奏疏更直白:“饥民易子而食,恐生民变。”

崇祯知道,光靠抓人抄家填不满国库,也挡不住后金的铁骑。他想起了一个人——被魏忠贤排挤回老家的袁崇焕。当年宁远之战,正是这个人用红衣大炮轰伤了努尔哈赤,让后金铁骑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天启七年十二月,一道急令送到广东东莞:“袁崇焕即刻起复,以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

次年正月,袁崇焕抵达北京。崇祯没让他先去兵部报到,直接在紫禁城的“平台”召见。这平台是太和门旁边的一处露天月台,通常用来召见边关大吏,当年万历皇帝就是在这里给李如松授过尚方宝剑。

《崇祯长编》详细记载了这场对话,崇祯盯着袁崇焕的眼睛问:“建虏(对后金的称呼)跳梁十余年,卿可有平辽方略?”

袁崇焕往前迈了一步,声音朗朗:“臣若蒙陛下信任,五年之内,必复全辽!”

这话一出,旁边的兵部尚书王在晋差点把手里的朝笏掉在地上。谁都知道,后金八旗兵强马壮,辽东镇的明军早已糜烂不堪,五年平辽?这牛皮吹得也太大了。

崇祯却眼睛一亮,往前探了探身子:“卿若能做到,朕不吝封侯之赏!但不知需要多少兵、多少粮?”

“兵需五万,”袁崇焕掰着手指头算,“粮要三百万石,银一百八十万两。更重要的是,辽东人事、钱粮、军政,恳请陛下全权委臣,不受掣肘。”

崇祯想都没想就答应:“准!户部、兵部谁敢刁难,卿直接参奏!”他当即让人取来尚方宝剑,“这把剑赐你,违令者,先斩后奏!”

崇祯当天就下旨,让户部尚书毕自严挪出三百万两银子,又把辽东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等人的任免权全交给袁崇焕。他甚至亲自给袁崇焕写了首诗,里面有句“愿卿早建不世功,朕待捷音频举杯”,字里行间全是少年人的热血。

平台召对后的三个月,崇祯几乎天天召见大臣,从早到晚连轴转。他撤掉了宫里所有雕梁画栋的装饰,把魏忠贤留下的歌舞班子全遣散了,甚至每天只吃两顿饭。

为了筹钱,崇祯想了个招——让大臣们“捐俸”。他先从自己的老丈人周奎下手,这位嘉定伯家里堆着金山银山,却哭着说:“臣只有一万两,还是变卖首饰凑的。”崇祯不信,让太监去查,果然在周奎床底下搜出了几十万两。这事传开后,大臣们更不肯捐了,有的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搬到大街上“卖破烂”,有的故意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朝。

逼不出钱,崇祯又盯上了“阉党逆产”。魏忠贤的党羽田尔耕、许显纯等人的家产被抄没后,一共得银三百多万两,刚够填辽东一个月的窟窿。有官员建议重新丈量土地,打击隐瞒的田产,可这触及了士绅们的利益,东林党出身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带头反对:“陛下,百姓已不堪重负,再增税恐生民怨。”

崇祯没辙了。他看着陕西巡抚发来的“饥民聚众造反”的奏疏,又看着辽东“后金兵围锦州”的塘报,感觉自己像个捧着破碗的乞丐,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却没人肯真心帮一把。

有天夜里,崇祯穿着便服溜出皇宫,想听听百姓怎么说。走到棋盘街时,听见两个卖烤红薯的老汉聊天。一个说:“新皇上倒是想干事,可底下的官还是老样子。”另一个叹道:“魏公公在时,虽然贪,但至少冬天有棉衣穿;现在倒好,税更重了,日子更难了。”崇祯听了,默默转身回宫,一夜没合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