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洪承畴降清变节(1 / 1)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松山(今辽宁锦州南)城的明军大营里,最后一点粮草在昨夜见了底。洪承畴披着件破旧的棉袍,站在帅帐门口,望着营中士兵冻饿疲惫身影。这位大明的蓟辽总督、七省经略,此刻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只剩下化不开的疲惫——他知道,撑不住了。
洪承畴,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进士,本该在朝堂上舞文弄墨,却在战场上打出了名气。崇祯初年,陕西农民军闹得最厉害时,是他带着“洪兵”一路追剿,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骑逃进商洛山,当时朝廷里都叫他“剿匪能手”。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屡次突破长城,山海关外的锦州成了孤城,守将祖大寿(吴三桂的舅舅)被围得水泄不通。崇祯急得跳脚,寻思着找个能文能武的人去救锦州,想来想去,目光落到了洪承畴身上。于是,一道圣旨下来,洪承畴被任命为蓟辽总督,带着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精锐,号称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辽东。
出发前,崇祯在平台召见他,赐了尚方剑,还亲自斟了杯酒:“洪爱卿,关外安危,全靠你了。”洪承畴当时拍着胸脯保证:“臣定不负圣恩,复我辽东!”可他心里清楚,这仗不好打——清军八旗兵是精锐,皇太极又是个老谋深算的主儿,而明军呢?看着人多,其实各路人马各怀心思,粮草后勤更是一团糟。
果然,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洪承畴就犯了难。他想稳扎稳打,先把粮草运到前线,再慢慢逼近锦州。可朝廷里的大臣们不乐意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天天催战,说十三万大军耗不起;崇祯也坐不住,连下圣旨让他“速战速决”。洪承畴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率军进至松山、杏山(今辽宁锦州西南)一带,与清军对峙。
皇太极听说洪承畴来了,亲自带着大军从沈阳赶来。这位清太宗打仗有个特点:不喜欢硬碰硬,专爱玩“阴的”。他看洪承畴把大军扎在松山城外,首尾相连,摆出一副持久战的架势,立刻想出了个阴招——切断明军的粮道。
八月,皇太极派多尔衮偷袭明军设在笔架山的粮库,一下子烧了十万石粮食。消息传到松山,明军顿时慌了神。洪承畴召集众将开会,说:“现在粮草没了,只能决一死战!咱们分兵突围,到宁远会合!”
可将领们各有盘算。大同总兵王朴是个胆小鬼,怕打不过清军,当天夜里就带着自己的人跑了。这一下就乱了套,其他总兵跟着起哄,几万大军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往南逃。清军早就设好了埋伏,在杏山、塔山一带砍瓜切菜似的追杀,明军死伤惨重,尸横遍野,海水都被染红了。
只有洪承畴带着一万多残兵退回了松山。这下可好,成了清军的“瓮中之鳖”。皇太极派人送信劝降,说:“你要是降了,我保你荣华富贵;要是不降,松山就是你的坟墓。”洪承畴把信烧了:“我是大明的官,死也不会降!”
他倒是想守,可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士兵们开始杀马吃,马吃完了就吃树皮、草根,最后连老鼠都成了“珍馐美味”。到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松山副将夏承德实在撑不住了,偷偷给清军送了信,半夜打开城门放清兵进来。
洪承畴在帅府里听到喊杀声,知道大势已去。他拔出剑想自杀,被身边的亲兵抱住了。混乱中,清军冲了进来,把他捆成了粽子。就这样,这位大明的“救火队长”成了清军的俘虏。
皇太极听说抓到了洪承畴,高兴得睡不着觉。他知道这人有本事,要是能劝降,对攻打明朝大有好处。可洪承畴一开始挺硬气,被关在沈阳的三官庙里,整天对着墙壁骂皇太极,绝食抗议,说要“为大明尽忠”。
皇太极派了不少人去劝降,都被洪承畴骂了回来。连范文程(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代,当时在清军里当谋士)去见他,也被喷了一脸唾沫。范文程没生气,反而跟皇太极说:“洪承畴这人,表面上硬气,心里其实怕死。适才我与他对话时他身上落下灰尘,他小心的用手拂去,惜衣者岂不惜命?”
皇太极听了,决定亲自去劝降。那天,沈阳下着大雪,皇太极穿着件貂皮大衣,来到三官庙。洪承畴正裹着件破棉袄发抖,见皇太极进来,把头扭到一边。皇太极没在意,拿起自己的貂皮大衣给他披上,说:“先生冷吗?”
洪承畴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皇太极对他这么客气。他心里有点动摇了,但嘴上还硬:“别来这套!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皇太极叹了口气,说:“我不是要杀你,是想让你帮我打天下。大明已经烂到根子里了,你就算死了,又能改变什么?不如跟我干,将来平定中原,你就是开国功臣。”
这话像根针,刺破了洪承畴心里的防线。他想起崇祯的多疑,想起朝廷里的勾心斗角,想起自己拼尽全力却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一时间百感交集,眼泪噼里啪啦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