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瞿式耜死守桂林(1 / 1)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桂林,瞿式耜站在文昌门城楼上,手里捧着一份墨迹未干的《临难表》。表文里写着:“臣死不足惜,唯愿陛下亲贤远佞,勉图中兴,勿负臣与桂林百姓之望。”(《瞿忠宣公集》)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逼近时,又一次发挥了“特长”——跑。他从桂林逃到全州,再从全州逃到武冈,把烂摊子全丢给了瞿式耜。这位年过六旬的文臣,本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一辈子没带过兵,此刻却成了桂林城的主将。
瞿式耜接手的桂林城:城里守军不足三千,大半是临时凑数的民壮;粮仓里的粮食只够吃十天,更要命的是,人心惶惶,官员们天天打包行李,就等清军一来好跑路。有个叫王化澄的户部侍郎,半夜偷偷摸摸想溜出城,被瞿式耜抓个正着,当场斩了示众,才算把人心稍稍稳住。
“瞿大人,清军快到象鼻山了!”副将马之骥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来的是清军总兵李成栋的部队,此人刚打下广州,正意气风发,觉得拿下桂林不过是顺手的事。他派人给瞿式耜送了封信,说:“瞿公若降,两广总督之位非您莫属;若不降,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瞿式耜把信撕了个粉碎,对来使说:“回去告诉李成栋,我瞿式耜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
二月初七,清军开始攻城。李成栋仗着人多,把红衣大炮架在象鼻山上,对着城墙猛轰。文昌门的城楼被轰塌了一角,碎石砸在瞿式耜脚边,他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是指着城下喊:“开炮还击!”可城里的几门旧炮早就锈得不成样,打了三发就炸了膛,反倒伤了自己人。
清军趁机架起云梯攻城,第一个爬上城头的是个满脸横肉的旗兵,刚想喊“城破了”,就被一个白发老头一扁担砸倒——那是府学的老教授,手里还攥着本《论语》。老头杀了人,自己也吓得发抖,瞿式耜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先生好样的!这才是孔孟的门生!”
激战到中午,桂林东门被炸开个缺口,清军像潮水般涌进来。瞿式耜抽出腰间的短刀,就要冲上去,被马之骥死死抱住:“大人!您是全城的主心骨,不能死!”正在这时,突然听到清军阵脚大乱,有人喊:“明军从后面杀过来了!”
原来是瞿式耜早就埋下的伏兵。他派总兵焦琏(liǎn)带了五百精兵,埋伏在城外的芦苇荡里,就等清军攻城时偷袭。焦琏是条汉子,挥舞着大刀带头冲锋,把攻城的清军截成两段。城里的守军见援兵来了,顿时士气大振,跟着往外冲,居然把清军赶了回去。
李成栋气得哇哇叫,第二天加派了一倍兵力攻城。这一次,清军学乖了,先派奸细混进城,半夜在西门放了把火。火光冲天时,瞿式耜正在巡城,他一边指挥士兵灭火,一边喊:“莫慌!火灭了,咱们还能守!”他的官袍被火星烧了好几个洞,手上烫起了水泡,却浑然不觉。
最危急的时候,连城里的妇女都上了阵。有个叫沈氏的寡妇,丈夫是守城的士兵,战死了,她就带着三个儿子搬石头堵缺口,小儿子才十岁,被流箭射中,她抱着儿子哭了两声,又接着搬石头。瞿式耜看到这一幕,对着全城百姓跪下:“瞿某无能,让父老乡亲受苦了!”百姓们齐声喊:“愿与大人共生死!”
就这样,桂林城奇迹般地守住了。李成栋攻了四十多天,损兵折将,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退。捷报传到武冈,永历帝正在忙着给新纳的妃子建宫殿,听说桂林守住了,愣了半天,才含糊地说:“瞿爱卿……有功,赏点银子吧。”(《永历实录》)
可瞿式耜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喘息。他一边修复城墙,一边派人去各地联络抗清义军,甚至写信给大顺军余部郝摇旗、李过,说:“昔日虽为敌,今日当为友,共抗外侮,方是正道。”(《瞿忠宣公集》)那些曾经的“流寇”,竟真的响应了他的号召,陆续向桂林靠拢。
顺治五年(1648年),形势一度好转。李成栋因为跟清廷分赃不均,居然反水归明,广东又回到南明手里。永历帝这才大摇大摆地回了桂林,可他没带来一兵一卒,只带来了几百个太监宫女,天天在宫里吃喝玩乐。瞿式耜劝他整顿军备,他却说:“先生多虑了,如今李成栋归降,天下太平指日可待。”
好景不长,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再次大举进攻广西。这一次来的是定南王孔有德,他带来了三万精锐,还带着更厉害的火炮。而南明这边,李成栋已经战死,各地援军迟迟不到,桂林成了真正的孤城。
十一月初五,清军攻破北门。瞿式耜坐在总督府里,正在写最后一封奏疏,字迹依旧工整:“桂林城破,臣力竭,死矣。愿陛下勿再逃亡,速召各路兵马,复我大明……”写完,他把笔一搁,对仆人说:“去告诉孔有德,我在这里等他。”
孔有德进来时,带着一股胜利者的傲慢:“瞿公,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降了吧,我保你荣华富贵。”瞿式耜冷笑:“你本是明将,却屈膝事清,还有脸劝我投降?”他站起来,整理了一下官服:“要杀便杀,不必多言!”
顺治六年十一月十七日,瞿式耜与弟子张同敞(张居正曾孙)在桂林叠彩山遇害。临刑前,他望着桂林城,吟诵道:“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绝命诗》)意思是我从容地等待与城池一同灭亡,这是千古忠臣自己的选择;大明三百年的恩泽深厚,就算死了,头发里也带着满天香气。
百姓们偷偷把他的遗体埋在仙鹤峰下,每年清明都有人去祭拜。后来,有人在他殉国的地方建了座“仰止堂”,取“高山仰止”之意。而那位跑惯了的永历帝,在桂林陷落后又开始了逃亡,一路跑到了云南,最后逃进了缅甸——他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瞿式耜宁愿死,也不肯像他那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