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三万冬衣尘内库,谁怜枯骨倚城残(1 / 1)

《大吴史?食货志》载:" 德佑十三年冬十月乙卯,北元也先部倾巢寇边,三万骑分道入大同卫境,连破阳和、高山二堡,边烽一日三传。大同卫指挥使赵谦飞章告急,奏称 ' 士卒冬衣经夏沤烂,现存者不足什五,乞增拨三万件,以御风雪 '—— 时边军旧衣多为永熙二十八年所制,布絮朽如败絮,不堪御寒。

镇刑司千户李谟方掌边监察,得报即上《边情虚饰疏》,其文曰:' 据镇刑司哨探回报,北元不过残部数千,衣甲不全,冻毙于途者日有百数。边军现有冬衣尚存万五,加之掳获胡人马匹可充暖,何患无衣?此必边将虚冒请领,欲以余衣转售牟利。乞陛下罢增拨,严究虚报之罪。' 疏中附哨探 ' 亲见北元弃尸 ' 的画影图形,实乃李谟命画工仿造者。

首辅李嵩以谟为族侄,览疏即附议,谓 ' 边将久习欺瞒,今李千户据实以报,当信之 '。帝萧桓方忧内帑虚耗,览疏叹曰:' 边军果如是骄惰耶?' 遂诏 ' 罢增拨冬衣,令赵谦核现有衣甲,具册奏闻 '。

及腊月壬子,大同卫大雪连旬,雪深及膝,风寒裂肤。边军无衣者,或裹草毡,或抱马粪取暖,至有僵立城头、手冻粘于矛杆者。计是月冻死士卒千三百余,甲片冻裂如碎瓦者什三,弓矢冻硬不能张者过半。也先部侦知其困,竟驱边军冻毙之尸填濠,尸积与城齐,遂乘势登陴。时人谓 ' 冬衣一罢,无异授敌以梯 '。"

狐裘暖拥镇刑司,奏疏朱批字字欺。

三万寒衣尘里烂,边墙冻骨作城基。

朔风卷雪冻刀环,未到疆场骨已寒。

三万冬衣尘内库,谁怜枯骨倚城残?

李谟《边情虚饰疏》

(德佑十三年十月廿七)

臣谟诚惶诚恐,稽首上言:

伏以边镇之事,固当慎察,尤忌虚张。近闻大同卫、宣府卫连章请增冬衣三万件,语多危切,谓 "北元势大,士卒寒甚"。臣奉职镇刑司,掌边监察,遍历居庸关至大同驿道,窃以为此乃边将邀功之惯技,不可不察。

昔元兴帝北征,尝谕 "边报十言,信者不过三二"。今也先所部,自永熙年间为岳峰败于雁门,精锐已丧,余部皆鞑靼散卒,凑集数千,衣无完甲,马多羸弱。臣遣缇骑夜探其营,见篝火寥寥,寒号之声彻于帐外,此非劲敌之象也。

至若边军冬衣,臣按册核查:宣府卫库现存紫花布袄一万五千件,大同卫库有旧甲改造棉甲八千件,加上今年秋拨之绒裤万条,合计三万三千件,已逾所需。边将必欲再请三万,盖欲以余者转卖民间,牟取私利耳 —— 前岁阳和卫都指挥即以 "冬衣不足" 奏请,后查其家,藏布袄两千余件,此其明证。

风宪司谢渊不察,辄附边将之议,力主增拨,臣窃惑之。夫内库布帛,乃天子养民之资,岂容边将虚耗?首辅李大人尝谕臣:"治边如治家,当量入为出。" 今北元既非劲敌,边衣又非不足,何必徒增劳费?

臣请陛下:一者,罢增冬衣三万件之议,敕户部核边库实数,有余者入册封存;二者,令岳峰、赵谦等将具结 "现有冬衣足用",如虚则以军法论;三者,仍命镇刑司缇骑巡查边镇,有敢虚报困苦者,即时械送京师。

如此,则边将不敢欺罔,内库不致虚糜,北元闻之,亦知我朝明察,不敢轻举。臣愚昧之见,伏乞圣裁。

臣谟顿首百拜。

德佑十三年冬月,李谟将奏疏捧在暖阁里焐了半宿,待墨色透纸三分,才亲手封进鎏金函。镇刑司的炭火烧得正旺,他摩挲着奏疏上 "李嵩阅" 的朱批,指腹蹭过那道刻意拖长的竖钩 —— 这是首辅暗示 "可进言" 的暗号。

"千户,谢御史刚递了《请急拨冬衣疏》,说大同卫的兵冻得握不住刀。" 亲随捧着个冰碴未消的卷宗进来,纸页上还沾着宣府卫的雪。

李谟嗤笑一声,将自己的奏疏往火盆边挪了挪:"他谢渊见过北元的营盘?上月我去大同,见赵谦的亲兵还穿着两指厚的棉甲,倒比京营的校尉体面。" 他突然压低声音,"你没见赵谦送我的那狐皮褥子?说是 ' 内库 surplus(盈余)',我看就是前年多领的冬衣改的。"

暖阁门 "吱呀" 开了,李德全捧着萧桓的茶盏进来,茶沫子浮着层热气。"陛下说,李千户的疏看得透彻。" 老太监的指甲在茶盖沿刮了刮,"昨儿岳峰的人在午门哭诉求衣,陛下正烦呢 —— 说 ' 边将就知道哭穷 '。"

李谟心头发痒,忙摸出个锦盒塞过去:"这点子辽东参,给公公润喉。" 盒里的参须沾着冰,却是昨日刚从赵谦送的冬衣克扣里换的。"烦公公回禀陛下,臣这就遣缇骑去边镇 ' 核库 ',保准查出些 ' 盈余 ' 来。"

萧桓在文华殿翻李谟的奏疏时,窗纸被北风刮得作响。"也先只剩数千残卒?" 他指尖点着 "缇骑夜探" 四字,想起永熙帝《北征录》里 "鞑靼善伪,示弱诱敌" 的话,却又被 "边将私卖冬衣" 刺痛 —— 上月查襄王萧漓府,竟搜出边军旧袄二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