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父血洒疆儿守堞,君心藏卷意难平(2 / 2)
李默额角冒汗:"回陛下,王敬... 泰昌朝末年内迁,任司礼监随堂太监,' 南宫之变 ' 后归乡,至今仍在原籍。"
"至今仍在?" 萧桓冷笑,"一个误杀边将的内官,竟能善终?"
这时,李德全轻步走进来,手里捧着茶盏:"陛下,天热,进些冰镇酸梅汤吧。李大人,陛下查旧档,可是为大同卫的事?"
李默瞥见李德全眼底的警示,忙道:"正是,岳峰乃忠烈之后,陛下圣明,欲彰其家声。"
李德全将茶盏放在案上,余光扫过档册:"岳承之事,老奴也略有耳闻。只是泰昌朝距今已十余年,旧事重提,恐扰了边将之心。岳峰眼下守大同有功,陛下赏他便是,不必深究往事。"
萧桓未抬头,翻到第三卷 —— 是岳峰十五岁时的伏阙血书,字迹稚嫩却力透纸背:"臣父承战死,非因力竭,因粮绝;粮绝非因无粮,因内官贪墨。臣愿代父赴边,誓诛此獠,以安军心。"
"誓诛此獠..." 萧桓低声念着,眼前浮现出岳峰断指血书 "死守" 二字,两代人的血书重叠在一起,竟有几分相似。他忽然想起自己复位后,处理 "夺门之变" 余党时,也曾有边将上书,说石亨旧部克扣军饷,当时他也是听信李德全之言,以 "边将多事" 压了下去。
"李德全," 萧桓抬眼,烛火在他眼中跳动,"你说,岳峰这次死守大同,会不会也是因为... 粮道又被人动了手脚?"
李德全心头一紧,忙叩首:"陛下明鉴!李谟已被谢渊拿下,他是镇刑司的人,与司礼监无干。再说岳峰... 他久守孤城,难免有怨气,谢大人年轻,怕是被他蒙了。"
"蒙了?" 萧桓将岳峰的血书推到他面前,"十五岁就能伏阙诉冤,如今三十余岁,会是轻易蒙人的?" 他转向李默,"传旨通政司,再查泰昌朝王敬案,看看当年是谁压下了弹劾本章。"
李默刚应 "是",李德全忙道:"陛下,王敬已七十余岁,即便查实,也无碍大局。倒是大同卫需速发粮援,谢渊奏报说,城内存粮不足三日了。"
萧桓看着李德全,忽然觉得他鬓角的白发有些刺眼。这老奴侍奉自己多年,从南宫到复位,最懂他的心思,可有时,这份 "懂" 却像一层雾,遮住了他的眼。
内阁值房。徐靖看着李德全送来的密信,眉头紧锁。信中说萧桓查起了泰昌朝岳承案,让他 "速寻对策,勿让旧事牵连今日"。
"岳承案... 当年是司礼监王瑾压的,王瑾是王敬的叔伯兄弟,也是李德全的恩师。" 徐文良对心腹侍郎张敬道,"陛下若顺着这条线查下去,怕是会查到我们头上 —— 李谟是镇刑司的人,而镇刑司归司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