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有些话不用明说(2 / 2)
李达康敏锐察觉这一点,早早抽身,另辟蹊径。
这样以来,他就能凝聚那些对立春书记心存不满的力量。
这些人可能不会公开站在你这边,但在紧要关头,他们愿意为你发声,甚至会在暗处助你一臂之力。
即便他们做不到这些,只要不设置障碍、不从中作梗,就已经是一种难得的支持。
随着李达康职位的提升,这些力量的影响会更加显着。
原本,李达康认为自己进入京州、迈向更高的位置后,可以凭借这些人强化自己的话语权。
谁曾想,高育良已经先行一步!
这怎能不让李达康愤怒?
毕竟,高育良现在身处领导班子之中,一旦表明立场,那些人就会纷纷靠拢。
而且,高育良在凝聚人心方面确实有独特的能力,他的行事风格与立春书记以及李达康本人完全不同。
在没有其他选择时,那些倾向于支持立春书记的人无疑会选自己。
但当前,他们需要在自身利益与高育良之间做出抉择。
很显然,他们更倾向于高育良。
选择自己,就等于再次选择了另一个“立春书记”。
然而,高育良不一样,作为司法系统的从业者,他更重视组织纪律。
五人小组就是五人小组,三驾马车就是三驾马车,不像立春书记那样独断专行。
“真是失误。”
李达康不由感叹。
这就是所谓的“先发制人”。
面对高育良在汉东党内争取支持的做法,李达康毫无办法。
毕竟,他远在林城,总不能公开号召大家反对高育良而支持自己,那简直是荒唐且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他真能站出来,也绝不可能直接与立春书记对抗。
他最多只能在某些议题上多周旋,联合其他人,争取更多的发言权。
毕竟,他的排名靠后,难以成为焦点。
但高育良就不同了。
他如今坐上了汉东核心圈子的宝座,在汉东前任领导即将退居二线之际,他无疑是汉东真正的支柱。
“高育良可不像明朝的万历皇帝。”
李达康心中暗想,“他在司法系统一步步打拼过来。”
李达康当然不会轻视高育良,他只是好奇,究竟是谁为高育良策划了这步妙招,比他李达康将煤矿塌陷区变为经济开发区还要出色。
是陈岩石?梁群峰?还是祁同伟?如果是前两者,李达康还能接受,但如果是后者,他得慎重思考自己未来的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