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盐痕记(1 / 1)
盐痕记
第十六道环纹彻底显形的那天,盐矿洞口的红盐霜突然凝成了网。萧凡伸手去碰,霜网却顺着指尖滑开,在地上织出片细密的星图——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完整,盐星的位置旁,多了个指甲盖大的月牙形印记。
“这是潮候。”徐老人蹲在霜图旁,用枯树枝轻轻划着,“月牙朝左,是退潮满三日;朝右,是涨潮将临。十六道环纹配这月牙,该去盐仓旧址的老井边看看了。”
老张扛着洛阳铲跟在后面,路过七星灶时,突然停住脚。灶膛里的余烬不知何时复燃了,蓝绿色的火苗舔着灶壁,在砖上烙出串淡红色的印记。凑近看,竟是七颗星星的形状,星与星之间连着细线,线的尽头指向老井的方向。
“这灶成精了?”老张挠挠头,“昨儿还好好的,就今儿早上添了把红树林的枯枝,就成这样了。”
萧凡没说话,只是盯着灶壁的星痕。那些印记边缘泛着湿意,像刚被海水浸过。他突然想起比目鱼标本——第十六道环纹的中心,也有个类似的湿痕,当时以为是红盐水没擦干,现在看来,或许不是。
老井就在盐仓旧址的墙角,井口盖着块青石板,板上刻的北斗七星已经模糊。徐老人掀开石板时,一股咸涩的风涌了上来,带着些微的腥味。往下看,井壁上竟长满了暗红色的盐花,花穗下垂,在井中形成个倒挂的星丛。
“拿灯照照。”徐老人递过矿灯。萧凡把灯往下探,光柱扫过井壁时,盐花突然亮了起来,每一朵都映出个极小的影子——不是星图,是人。
那些影子穿着粗布短褂,背着竹篓,正顺着井壁的砖石往下爬。动作迟缓,却很整齐,像是在搬运什么。萧凡把灯再往下移,影子突然消失了,井壁上只留下些淡红色的划痕,划痕连成的图案,和七星灶壁上的星痕一模一样。
“是以前的盐工。”徐老人叹了口气,“我太爷爷说,民国那阵子,盐矿塌过一次,十几个盐工困在下面,最后没上来。他们以前总说,井底下有‘盐母’,能保盐田丰收,说不定……”
话没说完,老张突然“咦”了一声。他蹲在井边,用手指抠着石板边缘的泥,抠出块巴掌大的陶片。陶片上画着条鱼,鱼腹处有个小斗,斗里装着七颗盐晶,晶光在陶片上流转,竟和井里的盐花呼应着亮起来。
“这陶片上的鱼,比目鱼?”老张把陶片递给萧凡。萧凡摸了摸,陶片边缘很光滑,像是被人常年摩挲过。鱼的尾鳍处,赫然有十六道环纹,每一道都用红盐描过,鲜艳得像刚画上去。
“环纹里有字。”萧凡用放大镜照了照,第十六道环纹的内侧,刻着个极小的“移”字。
“移?”徐老人凑过来看,“星移七度,盐生七星……以前抄本里见过这句,难道和这个有关?”
那天下午,他们把陶片带回实验室。萧凡用光谱仪检测时,发现陶片上的盐晶和盐矿里的星盐晶频率不同——这些盐晶的发光节奏,和潮汐的涨落完全同步。更奇怪的是,当他把陶片放在比目鱼标本旁,标本的第十六道环纹突然开始发烫,环纹里的“移”字竟浮了出来,印在陶片的鱼腹上。
“它们在认亲?”老张看得直咋舌。萧凡没应声,只是盯着陶片——鱼腹上的小斗,在“移”字印上去后,突然转动了一下,斗口指向实验室窗外的盐稻田。
窗外的盐稻田里,村民们正在收割。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晃,穗粒上的红斑连成片,远远看去,像铺了层碎星。萧凡突然想起徐老人说的“盐候”,转身往外跑。
“你去哪?”老张跟上。
“看稻穗!”萧凡跑得急,裤脚沾了泥也没顾上,“如果盐晶的节奏和潮汐同步,稻穗上的红斑说不定也在记东西!”
他们跑到盐稻田边时,小女孩正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个玻璃罐。罐里的幼鱼已经长出十六道环纹,环纹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见萧凡来,女孩指着罐口:“哥哥你看,它们在吐泡泡,泡泡落在罐壁上,变成了星星。”
萧凡凑过去看,罐壁上确实有层细密的水珠,水珠连成的图案,和陶片上的星痕一模一样。他抬头看向稻穗,用镊子夹起一粒,放在放大镜下——红斑的中心,竟有个极小的凹点,凹点里嵌着颗透明的盐晶,晶光一闪,和罐里的幼鱼环纹呼应着亮了。
“是盐晶在传消息。”徐老人也赶来了,手里拿着潮信歌抄本,“抄本里夹的盐稻叶,刚才又显字了——‘稻传星,鱼传候,移斗则盐出’。”
“移斗?”萧凡突然想起陶片上的小斗,“陶片上的斗会转,难道要让它转到某个方向?”
他们回到实验室,把陶片放在桌上。萧凡轻轻转动陶片上的小斗,斗口每转一度,实验室里的盐晶就亮一分。当斗口转到正对着盐矿的方向时,陶片突然震动起来,鱼腹上的十六道环纹同时发光,在墙上投出个巨大的影子——不是鱼,是张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