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凌晨 4 点的书房,藏着北汽蓝谷成为试验田的秘密。(2 / 2)
马特贝没有条件一直对着屏幕伤感,何事秋风悲画扇,要做的事情还多了去了。
昨天晚上整理的数据他还要拿出来看看,现在收集整理的数据让他越来越明确把北汽蓝谷作为未来的重点投资目标。
茶盏在掌心发凉时,屏幕跳出北汽蓝谷的周线图。马特贝突然看清了华为的底牌——为什么坚持不造车,华为目前做的是要为国家拿到汽车产业的制造标准的定制权。
华为的战场不在整车组装,而在博世溃败后的权力真空:电机电控ISO标准 × 鸿蒙智驾认证体系 × V2X通信协议 = 中国首次掌握汽车“规则制定权”。
我国去年的汽车销量是3143万辆,2023年3009万辆,2022年是2686万辆;2023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是31.6%,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是40.9%,今年上半年也还是只有44.3%。
这说明燃油车的份额还有55.7%,按3000万辆算,也对应着1671万辆的市场替代空间,这是多大的一个市场?
燃油车在新能车智能化和使用成本优势的冲击下,目前只能依赖降价来延缓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提升速度,但这个局面可能会在未来三年突然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个变化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还是智能化的推进,燃油车在智能化方面几乎是被碾压的弱势;另一个可能就是燃油车产能的雪崩式下滑,这种变化可能还是不可逆的。
因为如果燃油车的产能不能实现盈亏平衡最终只能淘汰,而当降价都无法换来销量,那去产能化就会加速,这对燃油车上游供应链也是一种不可逆的打击。
那这些变化对北汽蓝谷未来的股价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个才是马特贝最希望能够分析出来的,也是他这个周末主要的功课。
北汽蓝谷的股价,难道不是藏在这产业变迁的每一个细节里么?
北汽蓝谷的价值锚点就此显现:当上汽大众含泪关停50万年产能时,它已清空燃油包袱,成为华为标准落地的首块试验田。这周末的功课,就是要算出标准王座上的镶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