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丰收时刻的战略撤退(1 / 2)
2019 年 10 月的第一个交易日,牧原股份的股价像头蛮牛,一头撞破 100 元整数关口。磐石资产的交易室里,屏幕上的 “100.12 元” 闪着刺眼的红光,成交量比往日放大三倍。崔琰盯着盘口汹涌的买盘,突然对交易员说:“把剩下的 2% 底仓全清了,再挂单减持 5% 的温氏股份。”
交易员手指悬在键盘上:“崔总,现在市场情绪正热,券商喊到 150 元呢!” 崔琰调出能繁母猪存栏数据 ——9 月同比降幅收窄至 18%,是连续第三个月收窄。“拐点信号已经出现,” 他敲了敲桌子,“就像烧开水,快沸腾时就得关火,不然会溢出来。”
减仓指令发出的瞬间,牧原股份的股价在 100 元上方震荡了三分钟,随后开始回落。当天收盘,这只半年涨了 11 倍的 “猪茅” 收跌 2.3%,留下一根带长上影线的 K 线,像根敲警钟的木槌。崔琰在复盘时对团队说:“今天的成交量里,散户买入占比 62%,机构卖出占比 58%,这就是市场在换手。”
接下来的两个月,崔琰执行着 “逢高兑现” 的策略。每当牧原股份反弹 5% 以上,他就减持一部分关联标的;温氏股份摸到 40 元时,他清掉了最后一点仓位。到 2019 年底,磐石资产在猪产业链的布局从最高时的半仓,降到只剩 1% 的观察仓,账户里躺着的现金像堆成小山的筹码,等待下一局上桌。
“崔总,这波咱们赚了多少?” 实习生小王忍不住问。老张在旁边算账:“牧原赚了 4 倍,温氏赚了 2 倍,加上饲料股的收益,总盈利相当于产品成立时规模的 2.2倍。” 崔琰正在给女儿改数学作业,头也不抬地说:“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买在25元,卖在 130 元,从头到尾吃全了主升浪。”
2020年3月,全平仓那天,磐石资产的净值定格在 3.52 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从 2016 年熔断时成立至今,不到四年时间,产品收益率达到352%,年化收益超过90%。在私募排排网的榜单上,磐石资产从默默无闻一跃进入 “四年期收益 TOP1”,后面跟着一串明星机构的名字。
“崔总,渠道那边快挤爆了,” 王经理拿着预约名单进来,“有客户愿意锁仓三年,只求给点额度。还有两家上市公司想来谈定制产品。” 崔琰却在看李桐发来的消息,她刚结束博士答辩,说要带孩子们去海南度假。“回复他们,新额度春节后再说,” 他合上名单,“先让团队歇歇。”
史无前例的团队奖励
3月20日的员工大会上,崔琰宣布了两个决定:全体员工薪资上浮 30%,核心成员额外发放 “周期红利”;从 21 日起,全员放假一个月,只留两人轮值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里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激动得吹起了口哨 —— 私募圈全年无休是常态,这样大方的放假在业内闻所未闻。
“这波收益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崔琰看着团队成员,“2018 年冬天,我们去河南猪场调研,零下五度在消毒池里站了两小时;老张为了跟踪能繁母猪数据,天天泡在农业部网站扒公告;王经理在客户质疑时,一天接了 87 个解释电话。这是大家应得的。”
放假前最后一天,崔琰给每个人发了本定制的笔记本,封面上印着 “2016-2020,与价值同行”,里面夹着一张温泉酒店的房券。“这一个月,不准看盘,不准聊工作,” 他笑着说,“陪家人、去旅行、学个新技能都行,回来咱们再战下一个周期。”
《财经天下》的封面报道像投下一颗炸弹——崔琰在牧原股份上的精准操作被制成详细时间轴,配图是他2018年考察养猪场时沾满泥点的皮鞋特写。编辑部电话被打爆,主编无奈群发邮件:"崔总确实不接受采访,请勿再询问联系方式。"
某证券报头版标题:《从猪圈到金库:一个价值投资者的奇幻之旅》
财经电视台紧急制作专题片,用动画演示生猪周期
自媒体疯狂转载崔琰四年前的旧博文,阅读量暴增百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