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六章 逆天改命 以身入局(1 / 2)

十六铺码头刺渔事件,第二天就上了《申报》的头版头条,并配以多张现场的照片讲述整个案件,关键之处可谓声情并茂。

照片拍得十分清晰,从中可以看到现场死伤人数之多,以及整个场面之惨烈,令之可谓是轰动全国……

这么大的事件,南方的城市媒体自然迅速转载,并引发了强烈的辐射效应,激起南方各地民众对北洋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其中以湖北省的《汉口民国日报》、重庆的《渝报》、福建的《求是报》、广东的《羊城新报》以及《华国报》言辞最为激烈。

不仅对自此次事件进行了大篇幅的转载与评论,甚至在当地军政府的默许之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抗议,在南方各界迅速掀起了反袁风波……

短短的几天时间,刺渔事件便一而再、再而三的进一步发酵,并将矛头最终指向了北洋政府,指向了袁世凯,道明其险恶用心,严重违背了上台之前的承诺……

其中也不乏一些激进派,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直言袁世凯妄想军事独裁的真正意图……

如此一来,以东北、北京、河北、河南等北洋势力控制的媒体和报社,也迅速转载并评论了此次事件。

不过,他们自然是从北洋政府的角度出来,来驳斥南方派各大报纸的种种评论、猜测和所谓的无端指责……

一时之间,南北两派泾渭分明,通过各自的笔杆子,纷纷在各地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是骂战,将此次事件不断推进和深入发酵……

面对着汹涌而来的民意,哪怕强如袁大头,也感觉这股浪潮有些过头,绝不能容忍其继续发酵。

为了快速平息各地民怨。

袁大头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表示谴责凶手,会派出了精锐来上海,督导上海政府严查此次事件……

当然,没人相信这些人能有什么发现。

经历了此次事件,南北两方关系愈发僵化,都已枕戈待旦,只不过一方一退再退,努力维系着某种脆弱的平衡,一方没有找到合理的借口贸然开战……

“如果可以的话,应该将这个专案组拒之门外,否则一旦他们在上海出事,就会被袁大头反咬一口,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上海,梅陇弄,中西医女子学堂里。

杨猛正逗弄着宝贝儿子,见王亚樵、青衣和杜月笙一同过来,知道局势大概又有了新的变化,连忙将儿子递给了若离。

“你们聊吧,我把儿子送刘妈那里,顺便切点水果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