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关兴归来(1 / 2)
“陛下,臣这时才明白,陛下不惜钱粮,广泛推广识字,修路,建造兵站之深意。
有这些识字士卒,加上这些交通便利的兵站,才能链接成网,
加上陛下的工坊的大批量生产,才能将此物安装到位,
如此种种,缺一不可。
有如此国之重器,相隔千里万里,详尽政令也可直达,国之重器,实至名归。
臣为陛下贺!”
刘禅嘻嘻一笑,诸葛丞相看懂了他一直以来的努力,
这些兵站,从来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作战时候运输中转。
他构建的商路,恤孤署,也都依托在这些兵站身上,化成他感知疆域的神经节点。
这么多年,他培养出来这么多识字的士卒,老兵,乡间的孩童,已经打破了世家豪门对于知识的垄断。
不知不觉中,乡间豪绅已经无法遮蔽百姓的耳目,朝廷的政策可以直达每一个大汉子民那里。
而百姓的声音,也可以通过他们身边最为熟悉的恤孤署老兵,没有任何走样的传递回丞相府这里。
这套脱胎于前世基层网格服务工作的系统,在刘禅本土化适应改造之后,焕发出了巨大的威力。
如今,高效文字传递体系给这套神经元式的管理系统,插上了高速的翅膀,
当其他势力还在用八百里加急这样的体系,来传递紧急军情时,汉军已经用上了跨越时代的光速传递。
是的,虽然初期建设耗费巨大,千里镜以及传递数字的框架,包括数字,编码,都是超越了时代整合在一起的。
即便不如电报,电话方便,但这是刘禅能做到的极致,碾压其他势力的极致信息传递速度!
更何况,按照他一鱼多吃的贪财性格,建造兵站很费钱吗?
并没有,几乎每个兵站周围,都形成了稳定的集市,这里有驻军,有商队行走,
还有便利的环境,平整的土地,还有比这更好的交易场所吗?
每个地方的小集市,刘禅规定的二十税一交易收入,也足以养活兵站了。
现在已经有很多民间的商队,专门走村串乡收购东西,在兵站附近大批量交易给过往商队。
只能说,给民众安稳的环境,爆发出来的聪明才智从来不可忽视。
他这么费心费力赚钱,投资建设了那么多工坊,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不就是为超越整个时代积蓄力量吗?
相父的夸赞,他很开心!
这套系统磨合成功之后,就移交给了丞相府,作为最高机密,每个号码对应本都由专人保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