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烈日凌空,宵小退散(1 / 2)

“某姓陈名到,字叔至,汝南人氏。素闻玄德公仁德爱民,特来投奔。”

当诸葛亮读到这里,这才发现后面是未完待续四个字。

这篇文章,叙事白话,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就算村野老翁,也能听懂这个故事。

陛下用最朴实的笔触,将陈到将军自幼年至投奔先帝的经历,婉婉道来。

可就是这些最朴实的笔触,将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铺陈在面前。

这表面看起来是陈到将军的传,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百姓的传呢?

诸葛亮用袖子擦拭了一下眼睛,放下手中的报纸,感慨道:

“陛下文章,大巧不工,甚是难得,这个报纸,了不得啊!”

眼睛红红的黄月英赞同地点了点头,陛下说过,机关机巧,也是国之基石,她也要好好写一些机关造物的介绍。

陛下还总说他字也不好,文章也写不好,现在看来,陛下哪是不会写文章,只是不屑写风花雪月罢了,

陛下果真有内慧!

……

汝南 大河村

“爹爹,你们那时候真的靠草根树皮充饥吗?这个白茅根你吃过吗?”

从学堂回家的小娃手里抓着一把白茅根,向自己的父亲问道。

他父亲接过白茅根,疑惑地问道:

“你的嘴不是最刁吗?杂粮稀粥都不爱喝,怎么会想起吃这种草根了?”

父亲的话让小娃有些害羞,钻进父亲怀里撒娇,他大哥刚从工坊做工回来,看到白茅根,疑惑地问道:

“白茅根啊,甜的,很久没见过了,幺弟挖的?”

小娃把学堂里听来的陈到传,一五一十说给家人听,不仅是他哥,就连他的父亲也在抹着眼泪。

“哎,都是汝南的娃,那些年是真的苦啊,大灾之后,草根也能挖没了,小娃你是赶上好时候了。

别说黄巾的时候,就连你哥小时候,也要靠挖草根充饥,也就是陛下打下了汝南,这日子才过得像个人。”

老父感慨了一下,开始给他们几个讲古,那时候的惨状,与现在家有余粮的对比,让人唏嘘不已。

现在这只要不懒,就能吃饱饭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小娃的大哥突然想到什么,起身从怀里拿出一包东西,放在父亲面前:

“爹,工坊这个月奖了一小包石蜜,我分一半给阿娟好不好?”

“怎得不好?我和你娘老了,不爱吃这等零嘴,留些给你幺弟,其他的都送过去吧!

阿娟是个好孩子,今年就把日子定了吧!”

大哥有些害羞,拿着一半石蜜出了门,小娃嘴馋,捏起一块放在嘴里,香甜的味道充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