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泰山封禅(1)(1 / 2)

“一千两百万石?”

刘禅看着笑吟吟的诸葛丞相,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要知道,除了官府开垦的屯田,普通分配给百姓的田地,刘禅收的田税只有之前的一半。

之前东吴岁入多少粮食来着?

没等刘禅查找,一旁的马谡已经递上来了之前暗战部队估算的东吴岁入。

四百万石,放在以前已经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字了。

如今田税降了一半,收入却能翻三翻,可见隐田和匿民有多严重。

而这种变相的包产到户,也极大地促进了百姓的生产热情。

良种推广,铁制农具推广,大型蒸汽机械使用,兴修水利,多重加持下,才取得了这份亮眼的成绩。

仓廪实而知礼节。

说得再好,也不如切实让百姓吃饱肚子。

有了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江南这片地方,总算是稳定下来了。

刘禅抖了抖手中的汇总报告,连说三个好字。

他原地转了几圈,看着同样欣喜的诸葛丞相说道:

“相父!如此一来,可以放心进行下一步了。”

诸葛亮摇着鹅羽扇笑道:

“陛下说得可是民生那些诸多器物?

铁锅,瓷器,衣服等等?”

刘禅点点头道:

“正是!百姓有了余粮,也有了余钱,自然会向往吃饱穿暖,置办家当!

咱们不能等百姓想买了,才去临时建造工坊呀!”

诸葛亮满意地看着开心的刘禅,再次递过来一张纸。

“这是?”

刘禅疑惑地接过这张纸,这才发现是一份工坊基地建设完成的清单。

原来丞相府,早在三年前,就在各地筹建了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工坊群。

比如汉中,弹汗山等地的大型铁作工坊,比如蜀地的织锦,冀州河套的肉干加工等等。

只能说,不愧是千古一相!

民生建设方面,诸葛丞相早就考虑到了。

见刘禅看完工坊的资料,诸葛丞相问道:

“陛下,江东事已了,是否启程回洛阳?”

刘禅摇了摇头道:

“相父怎能忘了更为重要的一件事?”

“更为重要?陛下说的是西域,还是江东世家逃去的东南诸岛?

西域诸国的使者还在洛阳,想要解释商队不是他们与贵霜人干的。

难道是倭国?”

刘禅见诸葛丞相认真地分析接下来要打什么地方,笑着说道:

“相父说的,都不是迫在眉睫需要做的。”

刘禅也没继续卖关子,而是向北方一指,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