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对百姓而言,确是善举!(1 / 2)
将领则需至五十五岁退休,虽官衔犹存,但多转至汉中负责后勤,鲜少归乡颐养天年。
朱松不遣幼童赴战,亦不让老者再搏生死。
如此,将士皆有所盼。
毕竟,汉中军皆有家室亲人,不可终其一生于军营,或捐躯沙场。
……
应天府皇宫之内,腊月二十三,朱元璋携朱标共祭灶神。
礼毕,父子围坐于蜂窝煤炉旁,共享腊八粥。
“殿下,汉王呈上奏折,并年货若干,另有一瓶回清丹,汉王特为殿下备之!”
此时,蒋瓛急至,将朱松之奏折呈于朱元璋前。
“哦?”
朱元璋闻之甚悦,径自从蒋瓛手中取过奏折。
先前所赠回清丹,他早已服尽。
正思忖是否再向老九求索,不料其已自行送来。
朱元璋心中甚慰,老九孝顺至极,时刻挂念着他这个父亲。
须臾,朱元璋阅毕朱松奏折,面露欣慰之色。
“你亦观之!”
言罢,将奏折递予朱标。
朱元璋近来亦在探究军制之变革,虽不能似朱松那般,将卫所制全然改为募兵制,但至少部分制度,可供借鉴!
尤以年龄之规定为要!
现要求士兵必须年满十八,普通士兵之年岁上限亦定为四十五!
在朱元璋眼中,此安排颇为合理。
唯有此年龄段之士卒,方能构成真正之战斗力!
少年兵与老兵,多只增人数,反损军队整体素质与战力!
唯标准一统,方能练成精锐之师!
“父皇,朱松之策,确有诸多可学之处,但若全面推行,难度颇大,只能循序渐进!”
朱标阅罢朱松之‘工作报告’,亦抒己见。
“你所言极是,军制改革,非短时之功!”
“然我大明之军,迟早皆能如汉中军般强盛!”
朱元璋于此事,并未过多纠结!
因他已从国运系统得知,大明军队日后将全面废除卫所制,尽转正规军!
人数虽减,战力却大增!
“系统,吾于推演朱匣秋一生时,见大明军队所用之速装火铳,及单人背负之火炮,不仅精准度高,射程与威力亦是惊人!”
“朱松现今有无可能造出此等武器?”
朱元璋忽有所想,遂问国运系统。
【此取决于工业化程度!若汉中府工业化足以制造燧发枪与迫击炮,自非难事!】
国运系统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