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吾此刻亦感为难!(1 / 2)

他们思想保守,对西北的经济特区试点颇为不满。

更不解太子朱标为何与皇上一般,对汉王的举措如此支持。

即便西北成果斐然,在他们眼中,亦是离经叛道,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

此乃意识形态转变所带来的必然危机感,儒家出身者对此尤为敏感。

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必削弱儒家在大明的影响力,造成致命打击。

而他们未曾料到,身为儒家的太子朱标,竟在此关键时刻,再次公开支持汉王朱松的改革。

此事已非西北一隅之事,江南、东南、两广,除北方,大明各地或将效仿。

西北尚能容忍,但若全面推行,大明将何去何从?

他们预见,若大明皆仿西北,儒家在治国中将何去何从?

或将一切交由商人?

此乃他们反对之根源。

黄子澄与齐泰望向刘三吾,期盼他能引领。

身为太子一派,他们不便在太子发言后再出声。

私下可劝,朝堂之上则不可。

“陛下,微臣欲言。”

刘三吾自然也洞悉此理,此刻只得鼓起勇气站出。

“你的意图我已知晓。

反对之词就免了,若你能让应天府如汉中府般繁荣,我便听你的!”

朱元璋扫视刘三吾一眼,一句话便将其噎住。

此人是儒家代表,初由兵部尚书茹常举荐,与茹常等人同气连枝。

刘三吾此刻发言,朱元璋心知必无善言。

闻此,刘三吾愕然。

教书育人、谈论治国大道尚能胜任,但要他一年内使应天府追上汉中府,别说他,满朝文武又有谁能够做到?

“我如今只信亲眼所见,欲说服我,便以事实为依据!”

“我认为老九的提议甚好,户部尚书张紞都表示支持,你们难道还质疑张紞的眼光?”

朱元璋此言一出,在场官员皆意识到,此事恐已成定局。

若要反对改革,张紞最有发言权,毕竟他掌管户部,对此最为熟悉。

连他都赞同,其他门外汉还能有何异议?

况且老爷子要以事实为准绳!

这让他们如何反驳?

何处寻找事实来证明他们的治国理念优于汉王朱松?

相反,朱松的实绩与成果已摆在眼前,无可争议。

此次,众人皆明白,他们败了,绝无翻盘可能!

除非老爷子回心转意!

但这可能吗?

于是,新政推行之顺利,超乎朱元璋预料。

原本反对的官员,还未及开口,反对之意便已消亡。

他们的理由,即便说出,也显得无力,更无说服力,更遑论说服朱元璋!

此次,汉王朱松大获全胜!

不久,早朝结束。

朱元璋再次召朱标至御书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