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五年计划初稿(2 / 2)

“而兵备一项,更是重中之重。整训士卒,修缮军备,巩固边防,可保辽东安宁,使百姓能安心生产生活。如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按此计划稳步推行,不出五年,辽东必焕然一新,成为我大明北方之重镇,于国之稳定、边疆之固,意义非凡。”

朱元璋开口问道:“伯温,辽东此五年计划,既有这般成效。咱思量,若将其推行至整个大明,以五年为限,规划天下诸事,你以为可有此可能?”

言罢,他负手踱步,继续说道:“天下之大,南北风土各异,东西民俗有别,各地情形错综复杂。辽东之法,能否于中原、江南、塞北等地皆行之有效?推行之时,又当如何因地制宜,平衡各方利弊,确保万无一失,你且细细说来。”

刘伯温沉思片刻,上前一步,恭敬说道:“陛下,辽东五年计划确有精妙之处,然欲推行于全国,需审慎斟酌。天下广袤,诸地差异悬殊,不可一概而论。”

“北方边塞,多战事侵扰,百姓尚武,宜着重军事与屯田。以五年为期,首年修缮堡垒、扩充军备,次年整训乡勇、加强戍卫,后三年推广耐旱粮种,兴修水利,确保军需民食无忧。”

“江南之地,水网密布,商贸繁荣。可首年疏通河道、整治交通,方便货物运输;次年鼓励工商,减免税赋,以兴百业;第三年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人才,提升民众素养;后两年整顿吏治,确保政令通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中原乃华夏腹地,农耕发达。先一年普查土地,制定合理赋税;次年推广先进农械,提高产量;第三年修缮道路桥梁,促进物资流通;第四年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如陶瓷、丝织;末一年完善仓储制度,预防灾荒。”

“然推行此计划,关键在于用人。需选派贤能官员,深入各地调研,结合实情调整策略。且要注重舆情,倾听百姓心声,适时修正计划。如此,方可使五年计划在全国推行有望,实现天下大治。”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一番详细剖析,微微点头,踱步至案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思索片刻后说道:“伯温所言极是,天下之大,确需因地制宜。咱以为,可先将这初步计划框架拟定,于朝堂之上与众臣商议,再行完善。”

刘伯温颔首称是,随即移步至案旁,展开宣纸,研墨提笔,静候朱元璋指示。

朱元璋说道:“先以地域划之,北方边塞着重军备与屯田;江南主抓工商与文教;中原则以农耕与仓储为要。计划以五年为期,每年皆设明确目标,且要预留余地,以便应对突发。”

刘伯温一边仔细聆听,一边奋笔疾书,将要点迅速记录下来。

待朱元璋说完,略作整理后,念与朱元璋听:“陛下,初步计划已草拟,北方边塞,首年整军备、修堡垒;次年训乡勇、固戍卫;三年扩屯田、兴水利;四年推良种、增粮产;五年筑仓储、备军需。

江南之地,首年通河道、畅交通;次年兴工商、减税赋;三年办教育、育人才;四年整吏治、优营商;五年促贸易、富民生。

中原地区,首年查土地、定赋税;次年推农械、提产量;三年修路桥、通物流;四年兴产业、活经济;五年建仓储、防灾荒。如此,可成初步框架。”

朱元璋听完,再次点头,肯定道:“甚好,此框架已具雏形。朝堂之上,必有一番争论,然真理愈辩愈明,经众臣商议完善,必能使计划更为周全。

待朝会之时,你我便将此计划提出,共商大计。”

刘伯温恭敬回应:“谨遵陛下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