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朱元璋见缝插针(2 / 2)

朱元璋轻叹一口气,道:“罢了。”

常家这几个小子,除却常孤雏与常升,常茂与常森皆稍显憨直。

朱元璋向常森说道:“常家小子,日后切莫再让咱家圣孙骑于高处,如乘高头大马一般。”

常森低声应道:“哦……”

未几,常贞至后花园,见朱元璋正逗弄朱雄英。她趋前见礼:“儿媳拜见父皇。”

朱雄英一见常贞,即刻自朱元璋怀中挣出,蹒跚奔至常贞跟前,唤道:“娘……娘亲。”

朱元璋心内暗生羡慕,自家这乖巧圣孙,还未曾唤过自己一声“皇爷爷”呢……

北平府中,朱棣已然统兵,常出关攻伐北元余孽,锋芒渐露。

徐达甚赏朱棣之军事禀赋,传授兵法时亦无藏私之举。

北平明军采辽东军之训法,军容与军纪皆大有提升。

然徐达与朱棣未能习得辽东军之指挥与作战之法。

此亦无奈之举,盖因朱棣于辽东时日短暂,未遑深入研习。且北平明军亦无如辽东那般系统之培训与演练。

且辽东之军,识字程度远超北平明军。此乃辽东于教育之优势,论培育军事人才,大明他处远不及之。

军中士卒,有识文断字者,与目不识丁者,其间差距,判若云泥。

有知之军,于兵略阵法,能详加研读,通古晓今,明山川地理之要,悉行军作战之法,临阵之际,能谋善断,随机应变,或据地势以设伏,或度敌情而用兵,令行禁止,井然有序。

而无知之军,于兵书战策,茫然不知,仅凭血气之勇,临事则不知所措,行军不识地理之宜,作战难明战术之变,往往一哄而上,一溃而散,遇巧计则易陷,逢强敌则无措,虽有悍勇之躯,却乏决胜之能。

故有知识之军人,如利刃之淬锋,无知识之军人,似钝器之缺刃,优劣之判,昭然可见。

且辽东军指挥作战之法,乃参诸后世之道。

作战指挥结构条理井然。

高层设指挥中枢,掌全局战略规划,审时度势,洞察战场风云变幻,据各方情报,制决胜方略,统筹调配兵力、物资,为全军之导向。

其下各级,层级分明,各司其职。奉中枢之令,结合辖下军情,细化战术。

于战场,指挥官依地形、敌势,灵活部署,或分兵迂回,或集中攻坚。

参谋团队,尤为关键,详析情报,拟作战预案,为指挥官出谋划策,助其决策。

通讯部门确保军令畅达,瞬息之间,信息遍传各部,使全军行动协调如一。

后勤团队全力保障,粮草弹药、器械装备,供应无缺,以维战力不辍。

此诸般协同运作,方构作战指挥之完备体系,令部队作战效能大增。

辽东军之战时指挥体系,需历长久且系统之研习,若非如此,欲于短促之时探其门径,实为难事。

除此,辽东军更具独特之思想教育体系。经此军中思想教育,辽东军之凝聚力与信仰,非他处部队所能比。

可谓朱棣与常遇春先前所于辽东军营地学之内容,仅为辽东军作战指挥体系之九牛一毛。然仅此毫末,亦令彼等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