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权势(2 / 2)

另一管事道:“理固如此,然国公爷令我等于应天府设商会。若转至他处设分部,届时商业布局,恐难达预期。”

刘若东曰:“诚然。应天府乃京师,其商业潜力与消费之力,远胜他处。故商会分部选址,必在应天府,此不容更易。然今各处牙行皆拒售地段与我等,着实棘手。”

其一管事思忖后道:“刘东家,我万民商会较诸商,于百姓优惠极厚。且此地乃京师,若当今陛下得知我等欲于此开设商会,此事或可成。”

刘若东曰:“士农工商,吾等昔为辽东农户,今幸得国公爷提拔,方组万民商会,民籍亦改作商籍。于辽东,吾等未遭轻视,然大明别处则未可知。闻当今圣上于商人,态度欠佳,且吾等身为百姓,又何以将消息传至宫中?”

大明重农抑商之风犹盛。

商人虽操持货殖,通有无以利民生,然其地位居于士农工之后。

朝廷多颁诸般政令,限其行止。

如服饰、屋舍规制皆有定例,不得逾矩,以防其富而逾制。

且商税繁杂,营商之路常遇关卡盘剥。

世人亦以商贾为末业,轻之贱之,即便家累千金,亦难获士林敬重,仕途之路更是遥不可及,于社会之中,颇受掣肘,处境维艰。

一位管事道:“刘东家,莫若往求助于常老国公。”

常遇春既为常孤雏之父,又居当朝国公之位,料想为彼等寻觅一处商会选址之所,并非难事。

刘若东决然拒之,曰:“不可。今常家虽显赫,然位高则行愈当谨慎。若使朝中别有用心者以常家为商人行方便为由弹劾之,届时国公爷与老国公必烦扰不堪,我等万不可为此事。”

一管事拍腿叹曰:“哎呀,然则如之奈何?总不能长此耗于此处。虽些许用度不足挂齿,然亦不可无端虚掷。”

刘若东曰:“便如此,出以高价,方可动人心。纵有朝廷大臣于后威慑,然利足诱人,料必有敢铤而走险者。”

次日,万民商会之人散出消息,欲以高价购一处地段颇佳之宅院,众人闻之,心动者众。然惧于背后情由,终无敢贸然行事者。

东宫之内,太子朱标正批览奏折。刘三吾于休憩之时,忽言及近日应天府中有一称万民商会之商贾组织,欲以极高价购一宅院之事。

朱标闻万民商会之名,便知乃辽东之万民商会。未料其竟已拓展至应天府。

万民商会于民间声誉颇佳,所售之物,价廉且质优。然于他商及士绅豪族视之,实乃眼中钉、肉中刺。

此皆得益于辽东之产业根基。今辽东已为大明之大粮仓,且加工产业极为兴盛,无论煤矿制品,亦或其他诸般物产,于大明各地皆畅销非常。

尤辽东之水泥产业,朱标念之已久。辽东干道皆铺以水泥,无论风雨,通行皆便,于行军及运货,助益甚大。且辽东各大主城皆重加改造,城中街道尽为水泥所铺,雨时不见丝毫泥泞,其环境之佳,前所未睹。

然此水泥产业,系于万民商会名下,故欲购水泥,唯经万民商会。其背后主使,实乃常孤雏。只是此般关联,未公然示人而已。

朱标闻万民商会求购宅院之价,颇惊,乃谓刘三吾曰:“老师,此价足于应天府购数座大宅。何无牙行售之?”

刘三吾亦惑之,曰:“老夫亦不明所以。按理,商人重利,应天府诸牙行理应趋之若鹜。然竟无售者,其中恐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