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难处很多(2 / 2)

此辈深知,新政推行,形势已变,唯有顺应潮流,另谋出路,方能保家族长久兴旺。

是以积极投身商海,或开办商铺,或经营作坊。

既有辽东之例可循,聪慧之人已然择取正途。

他们仿辽东士绅豪族所为,顺应新政,投身商业,于变革之际觅得发展之机。

纵此刻权柄有所旁落,然只要耐心等待时机,亦未必全然没有重获机遇之可能。

此些士绅豪族,心内暗忖,暂且蛰伏,以待风云变幻。

新粮种子皆由辽东供应,诸如土豆、玉米、红薯等作物种子,一应俱全。

且有专门之农业专家,亲赴基层,悉心传授种植技巧。

专家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为百姓示范讲解,使百姓得悉种植之法,以期新粮作物能繁茂生长。

辽东学子于此番变革中,得展自身所长。

他们深入基层,于实践里积累诸多经验,同时亦谋得一份工作,可谓一举两得,自身价值得以彰显。

初时,山东百姓见那辽东来的读书人,下地劳作竟丝毫不输他们这些久耕之老农,心中多少存些难以置信之意。

皆叹未曾想读书之人,亦能如此精通农事。

未几,竟有热心百姓,瞧着这些辽东学子勤奋能干又和气,便起了给他们说媒之意。

一时间,这说媒之事在乡间传得火热,诸多百姓为自家闺女或亲戚家适龄女子牵线搭桥。

面对这般热情,辽东学子们顿时不知所措,脸上升起红晕,不知如何回应才好。

有的学子虽满心感激,却因初来乍到,事业未稳,不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好意;有的学子则羞涩腼腆,被问及时,结结巴巴,窘态百出。

但他们心里也明白,这是百姓对他们的认可与喜爱,只是这说媒的热情,着实让他们一时难以招架。

虽说土地改革推进顺遂,然教育改革之路,却显艰难。

辽东所行学制,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

现今辽东富庶,官府财力充盈,于教育之资金扶持,游刃有余。

然山东之地,相较之下,财力稍逊,对此颇感力有未逮。

于地主士绅而言,子弟读书一事,并非难事。然于普通百姓家,却着实艰难。

新政初行,百姓家中尚未实现家家有余粮,供孩子读书便更无从谈起。

纵百姓有心让子女读书,无奈囊中羞涩,实无此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