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为国?为己!(2 / 2)
且各地兴修水利,关乎民生,亦需大量银钱投入。再有赈济灾荒诸事,亦需留存足额银钱以应不时之需啊。”
杨宪听后,拱手向前,道:“陛下,户部所虑虽有其理,但修筑水泥官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步铺修。如此缓行之法,怎会出现银钱不足之困?”
此时,浙东集团一官员赶忙出列,躬身说道:“陛下,杨大人所言虽看似有理,然实际推行恐困难重重。各地情形差异颇大,官道修筑规划难以周全,贸然推行,只怕适得其反。
且如今各地虽逐步恢复,但民间元气未复,若因修筑官道频繁征调民力,恐生民怨,于我大明安稳不利啊。”
言罢,身后几位浙东集团官员纷纷点头附和。
又有一人上前奏道:“陛下,修筑官道所需工匠众多,各地现有的工匠数量恐难满足。若四处征调,不仅耽误其他工程进度,且工匠聚集一处,管理亦成难题。再者,水泥原料采集、运输等环节复杂,稍有不慎,便会滋生贪腐乱象,届时银钱损耗恐远超预期,还望陛下三思啊。”
这些官员你一言我一语,皆是在陈述推行此政策的难处,实则不想让这水泥官道政策顺利推行下去。
这时,一位翰林学士踱步而出,朝朱元璋恭敬行礼后,一脸忧色道:“陛下,诸公所言极是。《论语》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今若大兴土木修筑官道,劳民伤财,恐非‘爱人’‘使民以时’之举。天下初定,百姓正需休养生息,如此浩大工程,必使民力疲惫,赋税加重,实乃有违圣人之道。”
言毕,他顿了顿,又拱手道:“再者,古之圣王,治国以仁,重民之生计,轻民之劳役。今为修官道,征调无数人力物力,致使百姓不得安于田亩,商贾不得安于市肆,此非盛世之象。还望陛下以苍生为念,暂缓此议,方为万民之福,社稷之幸。”
说罢,他微微低头,等待朱元璋回应,身旁浙东集团官员纷纷投来赞许目光。
旋即,另一位翰林学士亦从容出班,躬身一拜后侃侃而谈:“陛下,《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修筑水泥官道,需广募民夫。民夫离家劳作,农事荒废,家中生计堪忧。且朝廷雇佣民夫,必支钱粮,此又添财政重负。财政压力剧增,赋税或有加重之虞,如此则民何以堪?”
“古之善政者,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安。今若因修官道致财政困窘,累及百姓,恐失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望陛下以古为鉴,详察此中利害,审慎定夺。”
言罢,长揖不起,其意甚坚,盼能劝服朱元璋改变主意。
朱元璋面色凝重,目光扫过众臣,缓缓说道:“诸卿所言,朕亦深思。然修筑水泥官道,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官道既通,四方货物流转顺畅,各地商贸繁荣,百姓生计自可改善。农产得以远销,价高而民富;工器得以广布,业兴而财聚。此于经济民生,大有裨益。”
“且以工代赈,雇佣民夫,既能解其一时之困,又能使百姓有所得,何来财政重负之说?百姓富足,国家税赋亦增,长远来看,国库充盈,社稷稳固。朕意已决,此事不可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