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利益瓜葛复杂(2 / 2)

各地虽情形有别,但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若一味拘泥旧法,不思进取,又谈何长治久安?还望诸位大人莫要因循守旧,以过时之论阻碍新政推行。”

浙东集团一官员当即站出,神色严肃,看向杨宪道:“杨大人,你以秦商鞅变法为例,却未思秦虽因变法富强,却二世而亡。秦法严苛,虽强一时,却致民怨沸腾。我大明以仁治国,若推行新政,稍有不慎,恐步秦之后尘,致百姓困苦,民心离散。此乃关乎社稷存亡之大事,还望陛下明察,切莫轻信杨大人之辞。”

礼部官员赶忙上前,恭敬揖礼后,缓声道:“陛下,儒家之道,以仁为本,教化万民,维系纲常,乃治国之基。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经数朝,皆赖儒家治世,方保国泰民安。

法家重刑名之术,虽能强国一时,却失之于苛酷。观秦以法家立国,严刑峻法,民不堪其苦,终致速亡。我大明以儒为尊,施仁政,抚百姓,此乃长治久安之道。若行新政,以法家之法为范,恐伤国本,乱我大明礼仪之邦。”

杨宪神色镇定,朝众人拱手一圈,侃侃而谈:“诸位大人,儒家之道,教化人心,固然功不可没。然当今之时,仅恃教化,难应时变。昔吴起在楚,申不害于韩,李悝于魏,皆行变法,使国力大增。

就说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耕,魏国仓廪充实;又制定《法经》,稳定治安,国家井然。此皆变法实效,非空谈仁义可及。

我大明推行新政,非弃儒不用,实乃以法家之长补时弊。法家之法,明赏罚,促耕战,能使万民尽力,国力速强。且我朝新政,旨在兴利除弊,非如暴秦严刑峻法。以时势观之,变法图强,方为当务之急。”

有官员怒目圆睁,指着杨宪厉声道:“杨宪!你本也是儒生出身,自幼研习儒家经典,怎可如今数祖忘典?儒家千年传承,教诲你我忠君爱国、克己复礼,你却舍本逐末,推崇法家,妄图以严苛之术乱我大明之治,实乃儒生之耻!”

杨宪毫不退缩,直视那官员,朗声道:“阁下此言差矣!谁说儒生便只能囿于一家之学?古之圣贤皆倡导博采众长。

为儒者,当以天下为己任,若能于百家学问中寻得强国富民之策,何错之有?

吾学百家,正是为了大明百姓、为了江山社稷。

一味拘泥旧说,不知变通,才是真正的数典忘祖!”

北孔已然覆灭,如今仅存南孔。南孔向来拥护陛下,此番情形,倒也未见其有人出面言语。